權利要求書: 1.一種礦井主通風機停機自動警鈴報警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兩個分別與兩臺風機PLC控制柜一一對應電連接的繼電器(13),一個換向開關(14),一個警鈴(8),以及一塊用于承載警鈴(8)的固定板(10),所述警鈴(8)連接有單獨的220供電電源,兩個所述繼電器(13)的通電線路上分別串聯(lián)有一個控制開關(15),所述控制開關(15)上接入相應風機PLC控制柜內(nèi)風機運行變量信號,且兩個所述繼電器(13)的通電線路并聯(lián),所述警鈴(8)的通電線路與換向開關(14)串聯(lián),所述換向開關(14)中的兩個選擇觸頭分別與兩個繼電器(13)的常閉開關串聯(lián);
所述警鈴(8)的背面固定連接有一塊豎直固定在固定板(10)上的背板(11),所述警鈴(8)的外側罩設有能上下移動的隔音罩(9),所述隔音罩(9)的后側端面貼附在背板(11)上,所述隔音罩(9)的一側固定有升降塊(3),所述固定板(10)上固定有豎直設置的導向桿(1),所述升降塊(3)的一側固定有套裝在導向桿(1)上的滑塊(2),所述固定板(10)上安裝有驅動升降塊(3)上下移動的驅動機構。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礦井主通風機停機自動警鈴報警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換向開關(14)為三相轉換開關,其零位觸頭與一個手動開關(16)串聯(lián)。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礦井主通風機停機自動警鈴報警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10)上安裝有警報指示燈(12),所述警報指示燈(12)與警鈴(8)并聯(lián)。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礦井主通風機停機自動警鈴報警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警報指示燈(12)安裝在隔音罩(9)上。
5.根據(jù)權利要求1~4任一項所述的一種礦井主通風機停機自動警鈴報警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機構包括微型電機(6),同軸式固定在微型電機(6)輸出軸上的轉盤(5),以及連接于轉盤(5)與升降塊(3)之間的擺動桿(4),所述微型電機(6)的底部固定有連接到背板(11)上的連接桿(7),所述轉盤(5)位于警鈴(8)的上方,所述擺動桿(4)的上端鉸接在轉盤(5)的偏心處,所述擺動桿(4)的下端鉸接在升降塊(3)上,所述微型電機(6)的通電線路與警鈴(8)并聯(lián)。
說明書: 一種礦井主通風機停機自動警鈴報警裝置技術領域[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安全警報技術領域,具體的涉及一種礦井主通風機停機自動警鈴報警裝置。
背景技術[0002] 礦井通風機擔負著整個礦井通風的重要任務,通風機出現(xiàn)故障停機后如不能在10min內(nèi)完成倒機工作,就會影響礦井正常生產(chǎn),同時危及井下作業(yè)人員安全,最大限度縮
短停機時間是關系到安全與生產(chǎn)的重中之重。目前,現(xiàn)有的通風機出現(xiàn)停機事故后,報警裝
置僅限于監(jiān)控系統(tǒng)監(jiān)視界面報警提示,如人員發(fā)現(xiàn)不及時,就不能及時的進行倒機操作,會
危及礦井安全。
實用新型內(nèi)容
[0003]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礦井主通風機停機自動警鈴報警裝置,其通過設置與風機PLC控制柜電連接的警鈴等部件,在通風機停機時可觸發(fā)發(fā)出警報聲
等警示,能夠輕易引起相關人員的注意,使其及時發(fā)現(xiàn)通風機停機,從而能及時的進行倒機
操作,避免危及礦井安全。
[0004]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采取如下技術方案:[0005] 一種礦井主通風機停機自動警鈴報警裝置,包括兩個分別與兩臺風機PLC控制柜一一對應電連接的繼電器,一個換向開關,一個警鈴,以及一塊用于承載警鈴的固定板,所
述警鈴連接有單獨的220供電電源,兩個所述繼電器的通電線路上分別串聯(lián)有一個控制開
關,所述控制開關上接入相應風機PLC控制柜內(nèi)風機運行變量信號,且兩個所述繼電器的通
電線路并聯(lián),所述警鈴的通電線路與換向開關串聯(lián),所述換向開關中的兩個選擇觸頭分別
與兩個繼電器的常閉開關串聯(lián);
[0006] 所述警鈴的背面固定連接有一塊豎直固定在固定板上的背板,所述警鈴的外側罩設有能上下移動的隔音罩,所述隔音罩的后側端面貼附在背板上,所述隔音罩的一側固定
有升降塊,所述固定板上固定有豎直設置的導向桿,所述升降塊的一側固定有套裝在導向
桿上的滑塊,所述固定板上安裝有驅動升降塊上下移動的驅動機構。
[0007] 進一步地,所述換向開關為三相轉換開關,其零位觸頭與一個手動開關串聯(lián)。對于正常未損壞的警鈴,當換向開關切換至零位時,此時,由于手動開關處于斷開狀態(tài),則警鈴
不會通電工作,然后將手動開關閉合,則警鈴會通電并發(fā)出警報聲,而通過前述操作,若在
閉合手動開關后,警鈴仍未發(fā)出警報聲,則說明警鈴極有可能損壞,其可實現(xiàn)對警鈴的自
檢。
[0008] 進一步地,所述固定板上安裝有警報指示燈,所述警報指示燈與警鈴并聯(lián)。在通風機停機時,警鈴會發(fā)出警報聲,同時,警報指示燈會被點亮,從而可增加對風機停機的警示
報警功能,以增強引起相關人員的注意的功能效果;且警報指示燈與警鈴并聯(lián),兩者的工作
狀態(tài)互不影響,在警鈴損壞時,仍能由警報指示燈做出警報提示。
[0009] 更進一步地,所述警報指示燈安裝在隔音罩上。在隔音罩進行升降式移動的過程中,警報指示燈隨之上下移動,使其發(fā)出的燈光能夠上下晃動,從而更能吸引相關人員的注
意力。
[0010] 進一步地,所述驅動機構包括微型電機,同軸式固定在微型電機輸出軸上的轉盤,以及連接于轉盤與升降塊之間的擺動桿,所述微型電機的底部固定有連接到背板上的連接
桿,所述轉盤位于警鈴的上方,所述擺動桿的上端鉸接在轉盤的偏心處,所述擺動桿的下端
鉸接在升降塊上,所述微型電機的通電線路與警鈴并聯(lián)。在警鈴通電的同時,微型電機也通
電,微型電機啟動后帶動轉盤轉動,轉盤帶動擺動桿擺動并上下移動,其帶動升降塊上下移
動,即可帶動隔音罩進行升降式移動。
[0011]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0012] (1)本實用新型的裝置主要包括2個繼電器、1個換向開關和1部警鈴,應用時,若通風機停機,則相應繼電器的常閉開關斷電吸合,使得警鈴的通電發(fā)出警報聲,從而能夠引起
相關人員的注意,則本實用新型構造簡單,成本費用低,并能有效避免因風機停機時間長造
成的重大事故影響。
[0013] (2)本實用新型的裝置在電鈴外設有隔音罩,并通過驅動機構帶動其進行升降式移動,在警鈴通電發(fā)出警報聲的同時,驅動機構也被啟動,帶動隔音罩進行升降式移動,當
隔音罩移動至底端時,警鈴完全位于隔音罩內(nèi),其發(fā)出的警報聲被減弱甚至隔絕;當隔音罩
上升至頂部時,警鈴完全顯露,其發(fā)出的警報聲能夠順利的向外傳達,則在隔音罩進行升降
式移動的過程中,警鈴發(fā)出的警報聲間歇式向外擴散,較比于持續(xù)的警報聲,間斷式的警報
聲較易引起相關人員的注意,使其及時發(fā)現(xiàn)通風機停機,從而能及時的進行倒機操作,避免
危及礦井安全,有效地避免了因風機停機時間長造成的重大事故影響。
[0014] 綜上,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與風機PLC控制柜電連接的警鈴等部件,構造簡單,成本費用低,在通風機停機時可觸發(fā)發(fā)出警報聲等警示,能夠輕易引起相關人員的注意,使其
及時發(fā)現(xiàn)通風機停機,從而能及時的進行倒機操作,避免危及礦井安全。
附圖說明[0015]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部分結構的主視圖;[0016]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部分結構的側視圖;[0017]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控制電路圖。[0018] 附圖標記:1、導向桿;2、滑塊;3、升降塊;4、擺動桿;5、轉盤;6、微型電機;7、連接桿;8、警鈴;9、隔音罩;10、固定板;11、背板;12、警報指示燈;13、繼電器;14、換向開關;15、
控制開關;16、手動開關。
具體實施方式[0019]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0020] 實施例1[0021] 一種礦井主通風機停機自動警鈴報警裝置,如圖1?圖3所示,包括兩個分別與兩臺風機PLC控制柜一一對應電連接的繼電器13(繼電器13采用24繼電器),一個換向開關14,
一個警鈴8,以及一塊用于承載警鈴8的固定板10,如圖3所示,所述警鈴8連接有單獨的220
供電電源,兩個所述繼電器13的通電線路上分別串聯(lián)有一個控制開關15,所述控制開關15
上接入相應風機PLC控制柜內(nèi)風機運行變量信號,且兩個所述繼電器13的通電線路并聯(lián),所
述警鈴8的通電線路與換向開關14串聯(lián),所述換向開關14中的兩個選擇觸頭分別與兩個繼
電器13的常閉開關串聯(lián);
[0022] 如圖1及圖2所示,所述警鈴8的背面固定連接有一塊豎直固定在固定板10上的背板11,所述警鈴8的外側罩設有能上下移動的隔音罩9,所述隔音罩9的后側端面貼附在背板
11上,所述隔音罩9的一側固定有升降塊3,所述固定板10上固定有豎直設置的導向桿1,所
述升降塊3的一側固定有套裝在導向桿1上的滑塊2,所述固定板10上安裝有驅動升降塊3上
下移動的驅動機構。
[0023]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換向開關14為三相轉換開關,其零位觸頭與一個手動開關16串聯(lián)。對于正常未損壞的警鈴8,當換向開關14切換至零位時,此時,由于手動開關16處于斷
開狀態(tài),則警鈴8不會通電工作,然后將手動開關16閉合,則警鈴8會通電并發(fā)出警報聲,而
通過前述操作,若在閉合手動開關16后,警鈴8仍未發(fā)出警報聲,則說明警鈴8極有可能損
壞,其可實現(xiàn)對警鈴8的自檢。
[0024] 在本實施例中,如圖1及圖2所示,所述驅動機構包括微型電機6,同軸式固定在微型電機6輸出軸上的轉盤5,以及連接于轉盤5與升降塊3之間的擺動桿4,所述微型電機6的
底部固定有連接到背板11上的連接桿7,所述轉盤5位于警鈴8的上方,所述擺動桿4的上端
鉸接在轉盤5的偏心處,所述擺動桿4的下端鉸接在升降塊3上,所述微型電機6的通電線路
與警鈴8并聯(lián)(圖3中未示出微型電機6)。在警鈴8通電的同時,微型電機6也通電,微型電機6
啟動后帶動轉盤5轉動,轉盤5帶動擺動桿4擺動并上下移動,其帶動升降塊3上下移動,即可
帶動隔音罩9進行升降式移動。
[0025] 結合附圖3分析,上述礦井主通風機停機自動警鈴報警裝置的具體應用過程為:[0026] 將警鈴8(D)及其零位觸頭通電線路安裝連接完畢后,先將換向開關14(SA)置于零位,然后合上手動開關16(S1),若警鈴8發(fā)出警報聲,則說明警鈴8完好,可正常應用;若警鈴
8未發(fā)出警報聲,則說明警鈴8可能已經(jīng)損壞,從而可以試驗警鈴8的完好性,直至確定安裝
性能完好的警鈴8,將手動開關16斷開;
[0027] 將兩個繼電器13(KM1和KM2)的線圈分別與兩臺風機PLC控制柜一一對應電連接,具體為將兩臺風機PLC控制柜內(nèi)的風機運行變量信號一一對應接入兩個控制開關15(S2和
S3),兩臺風機PLC控制柜中,一臺處于工作狀態(tài),另一臺備用,并將換向開關14調(diào)至與處于
工作轉態(tài)的風機PLC控制柜所連接的繼電器13(KM1或KM2)連接的選擇觸頭,若通風機正常
工作,則控制開關15(S2或S3)閉合,使得處于工作轉態(tài)的風機PLC控制柜所連接的繼電器13
(KM1或KM2)的線圈通電,使得該繼電器13的常閉開關斷開,則警鈴8不發(fā)出警報聲,微型電
機6也未啟動;若通風機停機,則控制開關15(S2或S3)由閉合轉為斷開,使得處于工作轉態(tài)
的風機PLC控制柜所連接的繼電器13的線圈斷電,使得該繼電器13的常閉開關吸合,則警鈴
8通電發(fā)出警報聲,微型電機6也被啟動,微型電機6帶動轉盤5轉動,轉盤5帶動擺動桿4擺動
并上下移動,其帶動升降塊3上下移動,即可帶動隔音罩9進行升降式移動,當隔音罩9移動
至底端時,警鈴8完全位于隔音罩9內(nèi),其發(fā)出的警報聲被減弱甚至隔絕;當隔音罩9上升至
頂部時,警鈴8完全顯露,其發(fā)出的警報聲能夠順利的向外傳達,則在隔音罩9進行升降式移
動的過程中,警鈴8發(fā)出的警報聲間歇式向外擴散,較比于持續(xù)的警報聲,間斷式的警報聲
較易引起相關人員的注意,以使得相關人員及時發(fā)現(xiàn)通風機停機,然后相關人員通過將換
向開關14調(diào)換至零位實現(xiàn)及時消除警報,并對通風機進行檢修,待通風機正常工作后,再將
換向開關14重新轉換至與相應選擇觸頭。
[0028] 實施例2[0029]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不同之處在于:[0030] 在本實施例中,如圖1及圖2所示,所述固定板10上安裝有警報指示燈12,所述警報指示燈12與警鈴8并聯(lián)(圖3中未示出警報指示燈12)。在通風機停機時,警鈴8會發(fā)出警報
聲,同時,警報指示燈12會被點亮,從而可增加對風機停機的警示報警功能,以增強引起相
關人員的注意的功能效果;且警報指示燈12與警鈴8并聯(lián),兩者的工作狀態(tài)互不影響,在警
鈴8損壞時,仍能由警報指示燈12做出警報提示。
[0031] 在本實施例中,如圖1及圖2所示,所述警報指示燈12安裝在隔音罩9上。在隔音罩9進行升降式移動的過程中,警報指示燈12隨之上下移動,使其發(fā)出的燈光能夠上下晃動,從
而更能吸引相關人員的注意力。
[0032] 其它同實施例1。[0033] 由上述內(nèi)容可知,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與風機PLC控制柜電連接的警鈴等部件,在通風機停機時可觸發(fā)發(fā)出警報聲等警示,能夠輕易引起相關人員的注意,使其及時發(fā)現(xiàn)通
風機停機,從而能及時的進行倒機操作,避免危及礦井安全。
[0034] 本技術領域中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認識到,以上的實施例僅是用~來說明本實用新型,而并非用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實用新型的實質(zhì)精神范圍內(nèi),對以上所
述實施例的變化、變型都將落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內(nèi)。
聲明:
“礦井主通風機停機自動警鈴報警裝置”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yè)用途,請聯(lián)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fā)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