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利要求書: 1.一種混凝土塔柱的施工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部鋼模板(1)、下部鋼模板(2)、連接裝置(3)和張拉裝置(4);
所述上部鋼模板(1)包括第一環(huán)形內壁,用于對混凝土進行限制;
所述上部鋼模板(1)包括骨架(11)和圍設成所述第一環(huán)形內壁的至少一第三方形鋼板(12);
所述第三方形鋼板(12)設置有若干形成十字交叉格柵的橫向加勁肋和縱向加勁肋;
所述下部鋼模板(2)頂部通過所述連接裝置(3)與所述上部鋼模板(1)底部轉動連接,且所述下部鋼模板(2)包括有與所述第一環(huán)形內壁水平剖面形狀相同的第二環(huán)形內壁;
所述第二環(huán)形內壁設置有至少一開口端,所述開口端貫穿所述下部鋼模板(2)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二環(huán)形內壁為圓形環(huán),通過至少一第二方形鋼板(22)所圍成,所述開口端設置于所述第二方形鋼板(22)兩邊的貼合處;所述兩邊貼合后所形成的角度為90°;
所述張拉裝置(4)用于在工作時將所述開口端閉合;所述張拉裝置(4)包括1根角鋼(41)、1根鋼絞線(43)和位于所述鋼絞線(43)兩端的鎖緊件,所述角鋼(41)的直角側與所述兩邊貼合后所形成的直角貼合;所述鋼絞線(43)貫穿所述下部鋼模板(2)沿周向設置的通孔,且兩端分別貫穿所述角鋼(41)兩邊;所述鋼絞線(43)兩端設置有螺紋段,所述鎖緊件為與所述螺紋段適配的螺母;
所述第二環(huán)形內壁的底部設置有止水橡膠條(5)。
說明書: 一種混凝土塔柱的施工裝置技術領域[0001] 本發(fā)明涉及橋梁塔柱滑模施工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混凝土塔柱的施工裝置。背景技術[0002] 隨著大跨徑橋梁建造技術不斷完善,對截面形狀無變化的主塔建造提出了更高要求,主塔滑模施工方法以其施工速度快、占用空間小且機械化程度高等優(yōu)點,被廣泛的應用于現(xiàn)有的主塔施工,然而在實際的施工過程中,主塔滑模施工方法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振搗漏漿問題,因此,研究如何通過完善滑模施工方法來提高主塔混凝土澆筑質量,成為橋梁主塔澆筑質量控制的關鍵之處。[0003] 目前,針對因主塔滑模施工中混凝土澆筑在振搗時因過振現(xiàn)象而造成的混凝土漏漿情況,或者因鋼模板自身的傾斜度而形成的與混凝土之間的縫隙所造成的混凝土漏漿現(xiàn)象,均大多采用在施工過程中加強對模板的監(jiān)控,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處理的方式防治;從提高勞動者勞動技能的角度出發(fā),防止在混凝土振搗時振動鋼筋、支撐桿和模板,也能改善漏漿的現(xiàn)象;但上述方式均存在勞動力投入較大,成本高的問題。[0004] 有鑒于上述現(xiàn)有的主塔滑模施工漏漿防治方法所存在的缺陷,本發(fā)明人基于從事此類產(chǎn)品設計制造多年豐富的實務經(jīng)驗及專業(yè)知識,并配合學理的運用,積極加以研究創(chuàng)新,以期創(chuàng)設一種混凝土塔柱的施工裝置,使其更具有實用性。發(fā)明內容[0005] 通過本發(fā)明中的技術方案,有效的解決了橋梁塔柱滑模在施工時的漏漿及其所引起的麻面問題,結構簡單,施工方便,且無需增加額外的人力,降低了生產(chǎn)成本,具有產(chǎn)業(yè)上的利用價值。[0006] 本發(fā)明解決其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是:[0007] 一種混凝土塔柱的施工裝置,包括:上部鋼模板、下部鋼模板、連接裝置和張拉裝置;[0008] 上部鋼模板包括第一環(huán)形內壁,用于對混凝土進行限制;[0009] 下部鋼模板頂部通過連接裝置與上部鋼模板底部轉動連接,且下部鋼模板包括有與第一環(huán)形內壁水平剖面形狀相同的第二環(huán)形內壁;[0010] 第二環(huán)形內壁設置有至少一開口端,開口端貫穿下部鋼模板的高度方向,張拉裝置用于在工作時將開口端閉合;[0011] 第二環(huán)形內壁的底部設置有止水橡膠條。[0012] 進一步地,第二環(huán)形內壁為正方形環(huán),且通過四塊相同的第一方形鋼板采用線連接的方式所圍設成;[0013] 開口端設置有4個,分別設置于正方形環(huán)的四邊相交處。[0014] 進一步地,張拉裝置包括4根角鋼、至少4根張拉鋼棒以及分別位于張拉鋼棒兩端的鎖緊件;[0015] 角鋼的直角側與相鄰兩第一方形鋼板間所形成的直角貼合,張拉鋼棒貫穿第一方形鋼板及其兩側的兩角鋼一邊,并與第一方形鋼板外表面貼合。[0016] 進一步地,張拉鋼棒兩端設置有螺紋段,鎖緊件為與螺紋段適配的螺母。[0017] 進一步地,第二環(huán)形內壁為圓形環(huán),通過至少一第二方形鋼板所圍成,開口端設置于第二方形鋼板兩邊的貼合處。[0018] 進一步地,兩邊貼合后所形成的角度為90°。[0019] 進一步地,張拉裝置包括1根角鋼、1根鋼絞線和位于鋼絞線兩端的鎖緊件,角鋼的直角側與兩邊貼合后所形成的直角貼合;[0020] 鋼絞線貫穿下部鋼模板沿周向設置的通孔,且兩端分別貫穿角鋼兩邊。[0021] 進一步地,鋼絞線兩端設置有螺紋段,鎖緊件為與螺紋段適配的螺母。[0022] 進一步地,上部鋼模板包括骨架和圍設成第一環(huán)形內壁的至少一第三方形鋼板。[0023] 進一步地,第三方形鋼板設置有若干形成十字交叉格柵的橫向加勁肋和縱向加勁肋。[0024] 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后,本發(fā)明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0025] 通過在上部鋼模板底部轉動連接下部鋼模板,且在下部鋼模板上設置開口端,達到了以下目的:[0026] (1)通過張拉裝置將開口端閉合,且在下部鋼模板的第二環(huán)形內壁的底部設置止水橡膠條,使得滑模在工作時,底部形成了有效的密封,防止漏漿現(xiàn)象的發(fā)生;[0027] (2)通過下部鋼模板的轉動,使得下部鋼模板與已澆筑的混凝土間可形成間隙,便于滑模與已澆筑的混凝土的脫離。[0028] 通過在上部鋼模板上設置用于支撐的骨架,同時在第三方形鋼板上設置形成十字交叉格柵到的橫向加勁肋和縱向加勁肋,使得對待澆筑混凝土進行限制的上部鋼模板強度得到有效的增強,有效的避免了因過振等原因所造成的脹模問題。附圖說明[0029]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申請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申請中記載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0030] 圖1為混凝土塔柱的施工裝置的結構示意圖;[0031] 圖2為實施例一中下部鋼模板的剖視圖;[0032] 圖3為實施例二中下部鋼模板的剖視圖;[0033] 附圖標記:1上部鋼模板、11骨架、12第三方形鋼板、2下部鋼模板、21第一方形鋼板、22第二方形鋼板、3連接裝置、4張拉裝置、41角鋼、42張拉鋼棒、43鋼絞線、5止水橡膠條、6已澆筑混凝土、7待澆筑混凝土。
具體實施方式[0034] 為了使本技術領域的人員更好地理解本申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結合本申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申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申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旧暾堉械膶嵤├?,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應當屬于本申請保護的范圍。[0035] 實施例一[0036] 如圖1和2所示,一種混凝土塔柱的施工裝置,包括:上部鋼模板1、下部鋼模板2、連接裝置3和張拉裝置4;上部鋼模板1包括第一環(huán)形內壁,用于對待澆筑混凝土7進行限制;下部鋼模板2頂部通過連接裝置3與上部鋼模板1底部轉動連接,此處的轉動連接可通過常規(guī)的合頁結構實現(xiàn);下部鋼模板2包括有與第一環(huán)形內壁水平剖面形狀相同的第二環(huán)形內壁;第二環(huán)形內壁設置有4個開口端,開口端貫穿下部鋼模板2的高度方向,張拉裝置4用于在工作時將開口端閉合;第二環(huán)形內壁的底部設置有止水橡膠條5。
[0037] 第二環(huán)形內壁為正方形環(huán),且通過四塊相同的第一方形鋼板21采用線連接的方式所圍設成,此處的線連接方式目的是在相鄰兩第一方形鋼板21間形成直角結構;其中,4個開口端分別設置于正方形環(huán)的四邊相交處,即為前述的直角結構處,將構成直角結構的相垂直的兩面分離即可使開口端張開,將二者貼合,即可實現(xiàn)開口端的閉合。[0038] 為了保證開口端在閉合進行工作時不會因開口張開而產(chǎn)生漏漿現(xiàn)象,設置張拉裝置4,張拉裝置4包括4根角鋼41、4根張拉鋼棒42以及分別位于張拉鋼棒42兩端的鎖緊件;角鋼41的直角側與相鄰兩第一方形鋼板21間所形成的直角貼合,張拉鋼棒42貫穿第一方形鋼板21及其兩側的兩角鋼41一邊,相鄰兩張拉鋼棒42的高度交錯設置,其中,在張拉鋼棒42兩端設置螺紋段,鎖緊件為與螺紋段適配的螺母,通過旋緊螺母的方式,使得每個角鋼41均與其相鄰的兩第一方形鋼板21貼緊,配合止水橡膠條5的使用,即可保證第二環(huán)形內壁無縫隙,且可緊密的貼合在已澆筑混凝土6外表面上,為便于張拉鋼棒42的穿設,可在張拉鋼棒42穿設前,通過螺栓將角鋼41先固定在第一方形鋼板21上。
[0039] 為了使上部鋼模板1強度得到有效的增強,有效的避免了因過振等原因所造成的脹模問題,上部鋼模板1設置骨架11和圍設成第一環(huán)形內壁的4塊第三方形鋼板12,第三方形鋼板12設置有若干形成十字交叉格柵到的橫向加勁肋和縱向加勁肋。[0040] 實施例二[0041] 如圖1和3所示,一種混凝土塔柱的施工裝置,包括:上部鋼模板1、下部鋼模板2、連接裝置3和張拉裝置4;上部鋼模板1包括第一環(huán)形內壁,用于對待澆筑混凝土7進行限制;下部鋼模板2頂部通過連接裝置3與上部鋼模板1底部轉動連接,此處的轉動連接可通過常規(guī)的合頁結構實現(xiàn);下部鋼模板2包括有與第一環(huán)形內壁水平剖面形狀相同的第二環(huán)形內壁;第二環(huán)形內壁設置有1個開口端,開口端貫穿下部鋼模板2的高度方向,張拉裝置4用于在工作時將開口端閉合;第二環(huán)形內壁的底部設置有止水橡膠條5。
[0042] 第二環(huán)形內壁為圓形環(huán),通過一塊第二方形鋼板22所圍成,開口端設置于第二方形鋼板22兩邊的貼合處,兩邊貼合后所形成的角度為90°。張拉裝置4包括1根角鋼41、1根鋼絞線43和位于鋼絞線43兩端的鎖緊件,角鋼41的直角側與兩邊貼合后所形成的直角貼合;鋼絞線43貫穿下部鋼模板2沿周向設置的通孔,且兩端分別貫穿角鋼41兩邊;鋼絞線43兩端設置有螺紋段,鎖緊件為與螺紋段適配的螺母,通過鎖緊螺母的方式,使得第二方形鋼板22的兩端分別與角鋼41的兩直角邊貼合,配合止水橡膠條5的使用,即可保證第二環(huán)形內壁無縫隙,且可緊密的貼合在已澆筑混凝土6外表面上。
[0043] 混凝土塔柱的施工裝置在工作時,通過張拉裝置4將下部鋼模板2貼合在已澆筑混凝土6的外表面上,而將待澆筑混凝土7灌注進第一環(huán)形內壁與已澆筑混凝土6上表面所形成的腔體內,進行振搗等操作,待混凝土凝固后實現(xiàn)待澆筑混凝土7到已澆筑混凝土6的轉變,隨后松脫張拉裝置4并將混凝土塔柱的施工裝置自下而上運動,直至下部鋼模板2運動至已澆筑混凝土6上部,停止運動,并重復上述操作以完成整個主塔的澆筑。[0044] 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專業(yè)技術人員能夠實現(xiàn)或使用本發(fā)明。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yè)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或范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xiàn)。因此,本發(fā)明將不會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范圍。
聲明:
“混凝土塔柱的施工裝置”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yè)用途,請聯(lián)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fā)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