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一区二区不卡|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亚洲中文无码h在线观看|欧美 亚洲 图色 另类|免费人成视频x8x8入口|国产福利观看天堂素人约啪|人妻无码专区一专区二专区三|国产婷婷成人久久AV免费高清

合肥金星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宣傳

位置:中冶有色 >

有色技術頻道 >

> 新能源材料技術

> 用于太陽能電動車的太陽能電池板二維度位置調整機構

用于太陽能電動車的太陽能電池板二維度位置調整機構

667   編輯:中冶有色技術網(wǎng)   來源:山東理工大學  
2024-02-22 11:17:12
權利要求書: 1.一種用于太陽能電動車的太陽能電池板二維度位置調整機構,其特征在于:由底座、水平位置調節(jié)裝置、垂直位置調節(jié)裝置、太陽能電池板安裝基體;

所述的底座由第一側板(1)、第二側板(8)、第三側板(10)、第四側板(11)和第一底座底板(13)組成;第一側板(1)、第二側板(8)、第三側板(10)、第四側板(11)和第一底座底板(13)均為長方體結構;第一側板(1)與第三側板(10)形狀相同;第二側板(8)與第四側板(11)的外形相同;與第四側板前端面(E1)相對第四側板(11)的后端面的兩端分別與第一側板左端面(B2)和第三側板左端面(D2)固定連接;第二側板前端面(C1)分別與第一側板(1)的右端面和第三側板(10)的右端面固定連接;第一側板(1)和第三側板(10)相互平行;第二側板(8)和第四側板(11)相互平行;第一側板前端面(B1)與第二側板右端面(C2)和第四側板右端面(E2)共平面;第三側板(10)的后端面與第二側板(8)的左端面和第四側板(11)的左端面共平面;第一側板(1)的下端面、第二側板(8)的下端面、第三側板(10)的下端面、第四側板(11)的下端面均與第一底座底板(13)的下端面共平面;第一側板(1)后端面與底座底板前端面(F1)固定連接;第二側板前端面(C1)與第一底座底板(13)的右端面固定連接;

第三側板前端面(D1)與第一底座底板(13)的后端面固定連接;第四側板(11)的后端面與底座底板左端面(F2)固定連接;

在第二側板上端面(C3)上,設有第二側板凹槽(5),第二側板凹槽(5)為矩形,位于靠近第二側板右端面(C2)的一側;在第二側板前端面(C1)上,設有第一滾動槽(9),第一滾動槽(9)為矩形槽,位于靠近第二側板(8)的左端面的一側,第一滾動槽(9)的中心線平行于第二側板上端面(C3),其一端穿過第二側板(8)的左端面;在第四側板上端面(E3)上,設有第四側板凹槽(18),第四側板凹槽(18)為矩形,位于靠近第四側板右端面(E2)的一側;在第四側板(11)的后端面上,設有第二滾動槽(21),第二滾動槽(21)為矩形槽,位于靠近第四側板(11)的左端面的一側,第二滾動槽(21)的中心線平行于第四側板的上端面(E3),其一端穿過第四側板(11)的左端面;第二側板凹槽(5)與第四側板凹槽(18)形狀相同,第二側板凹槽(5)中心軸線與第四側板凹槽(18)中心軸線重合;第一滾動槽(9)與第二滾動槽(21)的形狀相同,它們的中心線相互平行,且距離底座底板上端面(F3)的距離相等;

第一底座底板(13)的中間位置設有底座通孔(20);

所述的水平位置調節(jié)裝置由第一電機(16)、行星齒輪機構、連接法蘭裝置、水平位置調節(jié)裝置底座、滾珠(43)、推力軸承(44)組成;

行星架由第一底板(22)、3根行星架連接柱(36)、3根行星齒輪軸(40)和第二底板(45)組成;第一底板(22)和第二底板(45)均為圓柱形結構,第一底板(22)中間設有第一電機軸孔(51),第一電機軸孔(51)的中心軸線與第一底板(22)的中心軸線重合,在第一電機軸孔(51)的四周設有均勻布置著6個第四螺紋孔(52);在第一底板上端面(L1)外側均勻布置有3個第二行星齒輪軸安裝孔(49)和3個第三螺紋孔(50),在每個第二行星齒輪軸安裝孔(49)的周圍均設有3個均勻布置的第五螺紋孔(53);第二底板上端面(J1)外側均勻布置有3個第一行星齒輪軸安裝孔(48)和3個第七螺紋孔(55),第一行星齒輪軸安裝孔(48)為盲孔,第七螺紋孔(55)為通孔;各第一行星齒輪軸安裝孔(48)的中心軸線分別與對應的第二行星齒輪軸安裝孔(49)的中心軸線重合,各第七螺紋孔(55)的中心軸線分別與對應的第三螺紋孔(50)的中心軸線重合;行星架連接柱(36)為柱狀結構,中間設有第六螺紋孔(54),第六螺紋孔(54)的中心軸線分別與各自對應的第三螺紋孔(50)的中心軸線重合;3根第一螺栓(15)依次穿過第三螺紋孔(50)、第六螺紋孔(54)、第七螺紋孔(55),將第一底板(22)、行星架連接柱(36)和第二底板(45)固定連接;行星齒輪軸(40)穿過第一底板(22)上的第二行星齒輪軸安裝孔(49),一端置于第一行星齒輪軸安裝孔(48)中,另一端在第二行星齒輪軸安裝孔(49)中,由蓋片(14)固定,各蓋片(14)分別通過3根第二螺栓(23)固定在第一底板(22)上;

行星齒輪軸(40)上安裝有行星輪軸承(41),行星輪軸承(41)的外部安裝有行星齒輪(34),行星齒輪(34)同時與齒圈(33)和太陽輪(37)嚙合;

第一電機(16)穿過底座通孔(20)通過6根第三螺栓(24)和固定法蘭(25)與第一底板(22)固定連接,第一電機轉軸(38)通過第一鍵(39)與太陽輪(37)固定連接;

連接法蘭裝置由連接法蘭(26)、法蘭圓環(huán)(42)組成,連接法蘭(26)、法蘭圓環(huán)(42)均為圓環(huán)狀,連接法蘭(26)的內孔直徑與法蘭圓環(huán)(42)的內孔直徑相等,連接法蘭(26)的外徑大于法蘭圓環(huán)(42)的外徑,法蘭圓環(huán)(42)的上端面與連接法蘭下端面(G1)固定連接,二者中心軸線相互重合;連接法蘭下端面(G1)上均勻分布有8個第二螺紋孔(35),第二螺紋孔(35)為通孔,且不與法蘭圓環(huán)(42)干涉;法蘭圓環(huán)外端面(H3)上設有第一半圓槽(47);齒圈外端面(I1)與法蘭圓環(huán)內孔面(H2)固定連接,齒圈(33)與法蘭圓環(huán)(42)的中心軸線重合,齒圈(33)與行星齒輪(34)處于嚙合狀態(tài);8根第四螺栓(27)通過第二螺紋孔(35)將連接法蘭(26)與第一底座底板(13)固定連接;

法蘭圓環(huán)下端面(H1)與推力軸承(44)的一端接觸;

所述的水平位置調節(jié)裝置底座由3個第一腳座(28)、第二底座底板(29)、第二底座外殼(30)、第二底座凸臺(46)組成;第二底座底板(29)為圓柱形結構;3個第一腳座(28)均與第二底座底板外側面(M1)固定連接;第一腳座(28)上設有第一螺紋孔(32),用于與車身固定連接;第二底座外殼(30)為圓環(huán)形結構,在其一端內部設有第二半圓槽(58),在第二半圓槽(58)上設有第八螺紋孔(56),第八螺紋孔(56)為通孔,并通過第五螺栓(31)封閉;第二半圓槽(58)靠近第二底座外殼上平面(N2),第二底座外殼(30)通過與第二底座外殼上平面(N2)相對的下平面與第二底座底板上平面(M2)固定連接,第二底座外殼外側面(N1)與第二底座底板外側面(M1)在俯視圖的投影重合;第二底座凸臺(46)為圓柱形結構,在第二底座凸臺上平面(O2)上均勻分布有3個第九螺紋孔(57),第二底座凸臺(46)通過下平面與第二底座底板上平面(M2)固定連接,第二底座底板(29)、第二底座外殼(30)和第二底座凸臺(46)的中心軸線重合;第二底座凸臺外側面(O1)與第二底座外殼內側面(N3)之間形成第二底座凹槽(59),推力軸承(44)安裝在第二底座凹槽(59)中;各第九螺紋孔(57)的中心軸線分別與各第三螺紋孔(50)、第六螺紋孔(54)、第七螺紋孔(55)的中心軸線重合;3根第一螺栓(15)依次穿過各第三螺紋孔(50)、第六螺紋孔(54)、第七螺紋孔(55),經(jīng)各第九螺紋孔(57),將第一底板(22)、行星架連接柱(36)、第二底板(45)與第二底座凸臺(46)固定連接在一起;

第一半圓槽(47)與第二半圓槽(58)半徑相等,且中心軸線相互重合,第一半圓槽(47)與第二半圓槽(58)配合形成滾珠(43)的圓形滾道,以使法蘭圓環(huán)(42)可通過滾珠(43)繞法蘭圓環(huán)(42)的中心軸線旋轉;

所述的垂直位置調節(jié)裝置由第二電機(19)和傳動裝置組成;第二電機(19)為旋轉電機,通過第二電機腳座(65)和第七螺栓(70)固定在第一底座底板(13)上;傳動裝置包括減速器、第一推桿裝置、第二推桿裝置;

減速器由上殼體(3)、下殼體(64)、第一推桿連接軸(91)、第二推桿連接軸(92)、第一齒輪(93)、第二齒輪(94)、第三齒輪(95)、齒輪軸(96)、第四齒輪(97)、第一軸承(98)、第二軸承(99)、第三軸承(100)、第二鍵(101)、第三鍵(102)、第四鍵(103)、第四軸承(104)、第五鍵(105)、第五軸承(106)、第六軸承(107)組成;下殼體(64)固定在第一底座底板(13)上,上殼體(3)通過第六螺栓(69)與下殼體(64)固定連接;上殼體(3)的內部為上殼體內部凹槽(78),上殼體內部凹槽(78)在上殼體下端面(P3)上的截面為矩形;在上殼體前端面(P1)側,上殼體下端面(P3)上,依次設有上殼體第一軸承座(66)、上殼體第二軸承座(67)、上殼體第三軸承座(68),在上殼體第二軸承座(67)和上殼體第三軸承座(68)之間,設有第二電機轉軸第一安裝孔(72);在上殼體后端面(P2)側,上殼體下端面(P3)上,依次設有上殼體第四軸承座(73)、上殼體第五軸承座(75)、上殼體第六軸承座(77),在上殼體第四軸承座(73)與上殼體后端面(P2)之間設有第二推桿軸第一安裝孔(74),上殼體第六軸承座(77)與上殼體后端面(P2)之間設有第一推桿軸第一安裝孔(76);上殼體第一軸承座(66)、上殼體第二軸承座(67)、上殼體第三軸承座(68)、第二電機轉軸第一安裝孔(72)、上殼體第四軸承座(73)、上殼體第五軸承座(75)、上殼體第六軸承座(77)、第二推桿軸第一安裝孔(74)、第一推桿軸第一安裝孔(76)的截面形狀均為半圓形;第二推桿軸第一安裝孔(74)、第一推桿軸第一安裝孔(76)為通孔;上殼體第一軸承座(66)與上殼體第六軸承座(77)的半徑相等,且上殼體第一軸承座(66)、上殼體第六軸承座(77)、第一推桿軸第一安裝孔(76)的中心軸線重合;上殼體第二軸承座(67)與上殼體第五軸承座(75)的半徑相等,上殼體第二軸承座(67)、上殼體第五軸承座(75)的中心軸線重合,且與第二電機轉軸第一安裝孔(72)的中心軸線平行;

上殼體第三軸承座(68)與上殼體第四軸承座(73)的半徑相等,上殼體第三軸承座(68)、上殼體第四軸承座(73)、第二推桿軸第一安裝孔(74)的中心軸線重合,且與第二電機轉軸第一安裝孔(72)的中心軸線平行;

下殼體(64)的內部為下殼體內部凹槽(89),下殼體內部凹槽(89)在下殼體上端面(Q3)上的截面為矩形;上殼體下端面(P3)和下殼體上端面(Q3)的形狀相同,安裝后二者重合;上殼體內部凹槽(78)在上殼體下端面(P3)上的截面與下殼體內部凹槽(89)在下殼體上端面(Q3)上的截面,形狀相同,安裝后二者重合;在下殼體前端面(Q1)側,下殼體上端面(Q3)上,依次設有下殼體第一軸承座(80)、下殼體第二軸承座(81)、下殼體第三軸承座(83),在下殼體第二軸承座(81)和下殼體第三軸承座(83)之間,設有第二電機轉軸第二安裝孔(82);在下殼體后端面(Q2)側,下殼體上端面(Q3)上,依次設有下殼體第四軸承座(84)、下殼體第五軸承座(86)、下殼體第六軸承座(88),在下殼體第四軸承座(84)與下殼體后端面(Q2)之間設有第二推桿軸第二安裝孔(85),下殼體第六軸承座(88)與下殼體后端面(Q2)之間設有第一推桿軸第二安裝孔(87);下殼體第一軸承座(80)、下殼體第二軸承座(81)、下殼體第三軸承座(83)、第二電機轉軸第二安裝孔(82)、下殼體第四軸承座(84)、下殼體第五軸承座(86)、下殼體第六軸承座(88)、第二推桿軸第二安裝孔(85)、第一推桿軸第二安裝孔(87)的截面形狀均為半圓形;第二推桿軸第二安裝孔(85)、第一推桿軸第二安裝孔(87)為通孔;

第二電機轉軸第一安裝孔(72)與第二電機轉軸第二安裝孔(82)半徑相等,安裝后二者中心軸線相互重合;第一推桿軸第一安裝孔(76)與第一推桿軸第二安裝孔(87)半徑相等,安裝后二者中心軸線相互重合;第二推桿軸第一安裝孔(74)與第二推桿軸第二安裝孔(85)半徑相等,安裝后二者中心軸線相互重合;

下殼體第一軸承座(80)、下殼體第六軸承座(88)與上殼體第六軸承座(77)的半徑相等,且下殼體第一軸承座(80)、下殼體第六軸承座(88)、第一推桿軸第二安裝孔(87)、上殼體第六軸承座(77)的中心軸線重合;下殼體第二軸承座(81)、下殼體第五軸承座(86)與上殼體第五軸承座(75)的半徑相等,下殼體第二軸承座(81)、下殼體第五軸承座(86)的中心軸線重合,且與第二電機轉軸第二安裝孔(82)的中心軸線平行;下殼體第三軸承座(83)、下殼體第四軸承座(84)與上殼體第三軸承座(68)的半徑相等,下殼體第三軸承座(83)、下殼體第四軸承座(84)、第二推桿軸第二安裝孔(85)、上殼體第三軸承座(68)的中心軸線重合;

第一軸承(98)安裝在上殼體第一軸承座(66)和下殼體第一軸承座(80)之間;第二軸承(99)安裝在上殼體第二軸承座(67)和下殼體第二軸承座(81)之間;第三軸承(100)安裝在上殼體第三軸承座(68)和下殼體第三軸承座(83)之間;第四軸承(104)安裝在上殼體第四軸承座(73)和下殼體第四軸承座(84)之間;第五軸承(106)安裝在上殼體第五軸承座(75)和下殼體第五軸承座(86)之間;第六軸承(107)安裝在上殼體第六軸承座(77)和下殼體第六軸承座(88)之間;

第一推桿連接軸(91)的一端與第一推桿軸(2)固定連接,第一推桿軸(2)置于下殼體后端面(Q2)外側,且不與下殼體(64)接觸,第一推桿連接軸(91)的另一端依次穿過第六軸承(107)、第四齒輪(97)、第一軸承(98),第四齒輪(97)通過第二鍵(101)與第一推桿連接軸(91)固定連接;

齒輪軸(96)依次穿過第五軸承(106)、第三齒輪(95)、第二軸承(99),第三齒輪(95)通過第三鍵(102)與齒輪軸(96)固定連接;

第二齒輪(94)通過第四鍵(103)與第二電機轉軸(90)固定連接;

第二推桿連接軸(92)的一端與第二推桿軸(4)固定連接,第二推桿軸(4)置于下殼體后端面(Q2)外側,且不與下殼體(64)接觸,第二推桿連接軸(92)的另一端依次穿過第四軸承(104)、第一齒輪(93)、第三軸承(100),第一齒輪(93)通過第五鍵(105)與第二推桿連接軸(92)固定連接;

第一齒輪(93)、第二齒輪(94)、第三齒輪(95)、第四齒輪(97)均置于上殼體內部凹槽(78)和下殼體內部凹槽(89)中,且不與上殼體內部凹槽(78)和下殼體內部凹槽(89)接觸;

第一齒輪(93)與第二齒輪(94)嚙合;第二齒輪(94)同時與第一齒輪(93)和第三齒輪(95)嚙合;第三齒輪(95)同時與第二齒輪(94)和第四齒輪(97)嚙合;第四齒輪(97)與第三齒輪(95)嚙合;

第一推桿裝置由第一推桿軸(2)、第一推桿連接軸頸(60)和第一推桿桿頭(61)組成,第一推桿桿頭(61)為球形結構,第一推桿連接軸頸(60)為圓柱形結構,第一推桿桿頭(61)與第一推桿連接軸頸(60)的一端固定連接,第一推桿連接軸頸(60)的另一端與第一推桿軸(2)的一端固定連接,第一推桿軸(2)的另一端與第一推桿連接軸(91)的一端固定連接;第二推桿裝置由第二推桿軸(4)、第二推桿連接軸頸(63)和第二推桿桿頭(62)組成,第二推桿桿頭(62)為球形結構,第二推桿連接軸頸(63)為圓柱形結構,第二推桿桿頭(62)與第二推桿連接軸頸(63)的一端固定連接,第二推桿連接軸頸(63)的另一端與第二推桿軸(4)的一端固定連接,第二推桿軸(4)的另一端與第二推桿連接軸(92)的一端固定連接;

太陽能電池板安裝基體由第一滑軌(6)、安裝基板(12)、第二滑軌(17)、第一滾輪安裝軸(108)、第二滾輪安裝軸(109)、滾輪裝置組成;安裝基板(12)為長方體結構;在安裝基板右端面(R3)上,靠近安裝基板后端面(R4)的一側固定有第一滾輪安裝軸(108);在安裝基板左端面(R5)上,靠近安裝基板后端面(R4)的一側固定有第二滾輪安裝軸(109);第一滾輪安裝軸(108)、第二滾輪安裝軸(109)均為圓柱形,二者中心軸線重合,并平行于安裝基板后端面(R4);在安裝基板下平面(R6)上,靠近安裝基板前端面(R2)的一側分別固定有第一滑軌(6)和第二滑軌(17);第一滑軌(6)和第二滑軌(17)均為長方體結構,其中心線重合且平行于安裝基板前端面(R2);第一滑軌(6)上設有第一滑軌槽(110),第一滑軌槽(110)截面為優(yōu)弧形狀,第一滑軌槽(110)的中心線平行于第一滑軌(6)的中心線;第二滑軌(17)上設有第二滑軌槽(111),第二滑軌槽(111)截面為優(yōu)弧形狀,第二滑軌槽(111)的中心線平行于第二滑軌(17)的中心線;第一推桿桿頭(61)置于第二滑軌槽(111)中;第二推桿桿頭(62)置于第一滑軌槽(110)中;第一滾輪安裝軸(108)與第二滾輪安裝軸(109)上分別裝有一套滾輪裝置,滾輪裝置由滾輪內圈(112)、滾輪輪體(113)、滾輪滾珠(114)組成,滾輪滾珠(114)置于滾輪內圈(112)和滾輪輪體(113)之間,第一滾輪安裝軸(108)與第二滾輪安裝軸(109)上分別與相應的滾輪內圈(112)配合;安裝在第一滾輪安裝軸(108)上的滾輪裝置置于第一滾動槽(9)中,安裝在第二滾輪安裝軸(109)上的滾輪裝置置于第二滾動槽(21)中。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太陽能電動車的太陽能電池板二維度位置調整機構,其特征在于:第一齒輪(93)的齒數(shù)與第四齒輪(97)的齒數(shù)相同;第二齒輪(94)的齒數(shù)與第三齒輪(95)的齒數(shù)相同。

說明書: 一種用于太陽能電動車的太陽能電池板二維度位置調整機構技術領域[0001] 本發(fā)明屬于太陽能電動汽車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于太陽能電動車的太陽能電池板二維度位置調整機構。背景技術[0002] 隨著能源安全和空氣污染問題的日益突出,電動汽車已經(jīng)成為當今世界汽車技術研發(fā)的焦點之一;而由于電池性能的原因,續(xù)駛里程和充電速度一直是影響電動汽車普及應用的短板;太陽能作為一種無污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清潔能源,受到了各能源相關行業(yè)的青睞,如文獻《輪轂電機驅動太陽能電動車匹配及經(jīng)濟性分析》(王鑫恫,楊坤,王杰,等.輪轂電機驅動太陽能電動車匹配及經(jīng)濟性分析[J].機械科學與技術,2020,39(8):1211-1216.)所述,加裝太陽能電池后,在NEDC工況,每天平均里程為50km的情況下,整車續(xù)駛里程可有效提高20%左右,為此,太陽能電動汽車也受到國內外各大研究機構和汽車廠家的關注;許多汽車制造商通過在汽車車身表面安裝太陽能電池用于給動力電池進行輔助充電,從而有效增加了整車續(xù)駛里程、提高了動力電池的使用壽命,同時降低了整車的使用成本,例如,2016年,豐田公司開發(fā)了太陽能電動汽車“SolarPriusPH”,該車通過在頂部安裝太陽板,有效減少了汽車電池的充電次數(shù),延長了動力電池壽命,降低了整車使用成本。

[0003] 但是,目前太陽能電動汽車也存在能量轉換效率較低這一影響其應用的關鍵技術問題,這主要是因為現(xiàn)有的太陽能電動汽車大多將太陽能電池板安裝在汽車表面,除了太陽能電池板的面積有限外,太陽光不能長時間垂直照射到太陽能電池表面,也是造成太陽能轉化率比較低的主要原因,為此本發(fā)明提出一種用于太陽能電動車的太陽能電池板二維度位置調整機構,該裝置可以根據(jù)太陽光照射的角度,主動調整太陽能電池板在水平面內的位置和與水平面的夾角,從而使太陽能板盡可能的與太陽光垂直,以有效提高太陽能的轉換效率。發(fā)明內容[0004]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用于太陽能電動車的太陽能電池板二維度位置調整機構,其技術方案如下:由底座、太陽能電池板安裝基體、水平位置調節(jié)裝置、垂直位置調節(jié)裝置組成。[0005] 所述的底座由第一側板(1)、第二側板(8)、第三側板(10)、第四側板(11)和第一底座底板(13)組成;第一側板(1)、第二側板(8)、第三側板(10)、第四側板(11)和第一底座底板(13)均為長方體結構;第一側板(1)與第三側板(10)形狀相同;第二側板(8)與第四側板(11)的外形相同;與第四側板前端面(E1)相對第四側板(11)的后端面的兩端分別與第一側板左端面(B2)和第三側板左端面(D2)固定連接;第二側板前端面(C1)分別與第一側板(1)的右端面和第三側板(10)的右端面固定連接;第一側板(1)和第三側板(10)相互平行;第二側板(8)和第四側板(11)相互平行;第一側板前端面(B1)與第二側板右端面(C2)和第四側板右端面(E2)共平面;第三側板(10)的后端面與第二側板(8)的左端面和第四側板(11)的左端面共平面;第一側板(1)的下端面、第二側板(8)的下端面、第三側板(10)的下端面、第四側板(11)的下端面均與第一底座底板(13)的下端面共平面;第一側板(1)后端面與底座底板前端面(F1)固定連接;第二側板前端面(C1)與第一底座底板(13)的右端面固定連接;第三側板前端面(D1)與第一底座底板(13)的后端面固定連接;第四側板(11)的后端面與底座底板左端面(F2)固定連接。

[0006] 第一側板(1)的下端面、第二側板(8)的下端面、第三側板(10)的下端面、第四側板(11)的下端面均與底座底板上端面(F3)固定連接;第一側板前端面(B1)與底座底板前端面(F1)共平面;第二側板(8)的后端面與第一底座底板(13)的右端面共平面;第三側板(10)的后端面與第一底座底板(13)的后端面共平面;第四側板前端面(E1)與底座底板左端面(F2)共平面。[0007] 在第二側板上端面(C3)上,設有第二側板凹槽(5),第二側板凹槽(5)為矩形,位于靠近第二側板右端面(C2)的一側;在第二側板前端面(C1)上,設有第一滾動槽(9),第一滾動槽(9)為矩形槽,位于靠近第二側板(8)的左端面的一側,第一滾動槽(9)的中心線平行于第二側板上端面(C3),其一端穿過第二側板(8)的左端面;在第四側板上端面(E3)上,設有第四側板凹槽(18),第四側板凹槽(18)為矩形,位于靠近第四側板右端面(E2)的一側;在第四側板(11)的后端面上,設有第二滾動槽(21),第二滾動槽(21)為矩形槽,位于靠近第四側板(11)的左端面的一側,第二滾動槽(21)的中心線平行于第四側板的上端面(E3),其一端穿過第四側板(11)的左端面;第二側板凹槽(5)與第四側板凹槽(18)形狀相同,第二側板凹槽(5)中心軸線與第四側板凹槽(18)中心軸線重合;第一滾動槽(9)與第二滾動槽(21)的形狀相同,它們的中心線相互平行,且距離底座底板上端面(F3)的距離相等。[0008] 第一底座底板(13)的中間位置設有底座通孔(20)。[0009] 所述的水平位置調節(jié)裝置由第一電機(16)、行星齒輪機構、連接法蘭裝置、水平位置調節(jié)裝置底座、滾珠(43)、推力軸承(44)組成。[0010] 行星架由第一底板(22)、3根行星架連接柱(36)、3根行星齒輪軸(40)和第二底板(45)組成;第一底板(22)和第二底板(45)均為圓柱形結構,第一底板(22)中間設有第一電機軸孔(51),第一電機軸孔(51)的中心軸線與第一底板(22)的中心軸線重合,在第一電機軸孔(51)的四周設有均勻布置著6個第四螺紋孔(52);在第一底板上端面(L1)外側均勻布置有3個第二行星齒輪軸安裝孔(49)和3個第三螺紋孔(50),在每個第二行星齒輪軸安裝孔(49)的周圍均設有3個均勻布置的第五螺紋孔(53);第二底板上端面(J1)外側均勻布置有3個第一行星齒輪軸安裝孔(48)和3個第七螺紋孔(55),第一行星齒輪軸安裝孔(48)為盲孔,第七螺紋孔(55)為通孔;各第一行星齒輪軸安裝孔(48)的中心軸線分別與對應的第二行星齒輪軸安裝孔(49)的中心軸線重合,各第七螺紋孔(55)的中心軸線分別與對應的第三螺紋孔(50)的中心軸線重合;行星架連接柱(36)為柱狀結構,中間設有第六螺紋孔(54),第六螺紋孔(54)的中心軸線分別與各自對應的第三螺紋孔(50)的中心軸線重合;3根第一螺栓(15)依次穿過第三螺紋孔(50)、第六螺紋孔(54)、第七螺紋孔(55),將第一底板(22)、行星架連接柱(36)和第二底板(45)固定連接;行星齒輪軸(40)穿過第一底板(22)上的第二行星齒輪軸安裝孔(49),一端置于第一行星齒輪軸安裝孔(48)中,另一端在第二行星齒輪軸安裝孔(49)中,由蓋片(14)固定,各蓋片(14)分別通過3根第二螺栓(23)固定在第一底板(22)上;行星齒輪軸(40)上安裝有行星輪軸承(41),行星輪軸承(41)的外部安裝有行星齒輪(34),行星齒輪(34)同時與齒圈(33)和太陽輪(37)嚙合;第一電機(16)穿過底座通孔(20)通過6根第三螺栓(24)和固定法蘭(25)與第一底板(22)固定連接,第一電機轉軸(38)通過第一鍵(39)與太陽輪(37)固定連接。[0011] 連接法蘭裝置由連接法蘭(26)、法蘭圓環(huán)(42)組成,連接法蘭(26)、法蘭圓環(huán)(42)均為圓環(huán)狀,連接法蘭(26)的內孔直徑與法蘭圓環(huán)(42)的內孔直徑相等,連接法蘭(26)的外徑大于法蘭圓環(huán)(42)的外徑,法蘭圓環(huán)(42)的上端面與連接法蘭下端面(G1)固定連接,二者中心軸線相互重合;連接法蘭下端面(G1)上均勻分布有8個第二螺紋孔(35),第二螺紋孔(35)為通孔,且不與法蘭圓環(huán)(42)干涉;法蘭圓環(huán)外端面(H3)上設有第一半圓槽(47);齒圈外端面(I1)與法蘭圓環(huán)內孔面(H2)固定連接,齒圈(33)與法蘭圓環(huán)(42)的中心軸線重合,齒圈(33)與行星齒輪(34)處于嚙合狀態(tài);8根第四螺栓(27)通過第二螺紋孔(35)將連接法蘭(26)與第一底座底板(13)固定連接。[0012] 法蘭圓環(huán)下端面(H1)與推力軸承(44)的一端接觸。[0013] 所述的水平位置調節(jié)裝置底座由3個第一腳座(28)、第二底座底板(29)、第二底座外殼(30)、第二底座凸臺(46)組成;第二底座底板(29)為圓柱形結構;3個第一腳座(28)均與第二底座底板外側面(M1)固定連接;第一腳座(28)上設有第一螺紋孔(32),用于與車身固定連接;第二底座外殼(30)為圓環(huán)形結構,在其一端內部設有第二半圓槽(58),在第二半圓槽(58)上設有第八螺紋孔(56),第八螺紋孔(56)為通孔,并通過第五螺栓(31)封閉;第二半圓槽(58)靠近第二底座外殼上平面(N2),第二底座外殼(30)通過與第二底座外殼上平面(N2)相對的下平面與第二底座底板上平面(M2)固定連接,第二底座外殼外側面(N1)與第二底座底板外側面(M1)在俯視圖的投影重合;第二底座凸臺(46)為圓柱形結構,在第二底座凸臺上平面(O2)上均勻分布有3個第九螺紋孔(57),第二底座凸臺(46)通過下平面與第二底座底板上平面(M2)固定連接,第二底座底板(29)、第二底座外殼(30)和第二底座凸臺(46)的中心軸線重合;第二底座凸臺外側面(O1)與第二底座外殼內側面(N3)之間形成第二底座凹槽(59),推力軸承(44)安裝在第二底座凹槽(59)中;各第九螺紋孔(57)的中心軸線分別與各第三螺紋孔(50)、第六螺紋孔(54)、第七螺紋孔(55)的中心軸線重合;3根第一螺栓(15)依次穿過各第三螺紋孔(50)、第六螺紋孔(54)、第七螺紋孔(55),經(jīng)各第九螺紋孔(57),將第一底板(22)、行星架連接柱(36)、第二底板(45)與第二底座凸臺(46)固定連接在一起。[0014] 第一半圓槽(47)與第二半圓槽(58)半徑相等,且中心軸線相互重合,第一半圓槽(47)與第二半圓槽(58)配合形成滾珠(43)的圓形滾道,以使法蘭圓環(huán)(42)可通過滾珠(43)繞法蘭圓環(huán)(42)的中心軸線旋轉。[0015] 所述的垂直位置調節(jié)裝置由第二電機(19)和傳動裝置組成;第二電機(19)為旋轉電機,通過第二電機腳座(65)和第七螺栓(70)固定在第一底座底板(13)上;傳動裝置包括減速器、第一推桿裝置、第二推桿裝置。[0016] 減速器由上殼體(3)、下殼體(64)、第一推桿連接軸(91)、第二推桿連接軸(92)、第一齒輪(93)、第二齒輪(94)、第三齒輪(95)、齒輪軸(96)、第四齒輪(97)、第一軸承(98)、第二軸承(99)、第三軸承(100)、第二鍵(101)、第三鍵(102)、第四鍵(103)、第四軸承(104)、第五鍵(105)、第五軸承(106)、第六軸承(107)組成;下殼體(64)固定在第一底座底板(13)上,上殼體(3)通過第六螺栓(69)與下殼體(64)固定連接。[0017] 上殼體(3)的內部為上殼體內部凹槽(78),上殼體內部凹槽(78)在上殼體下端面(P3)上的截面為矩形;在上殼體前端面(P1)側,上殼體下端面(P3)上,依次設有上殼體第一軸承座(66)、上殼體第二軸承座(67)、上殼體第三軸承座(68),在上殼體第二軸承座(67)和上殼體第三軸承座(68)之間,設有第二電機轉軸第一安裝孔(72);在上殼體后端面(P2)側,上殼體下端面(P3)上,依次設有上殼體第四軸承座(73)、上殼體第五軸承座(75)、上殼體第六軸承座(77),在上殼體第四軸承座(73)與上殼體后端面(P2)之間設有第二推桿軸第一安裝孔(74),上殼體第六軸承座(77)與上殼體后端面(P2)之間設有第一推桿軸第一安裝孔(76);上殼體第一軸承座(66)、上殼體第二軸承座(67)、上殼體第三軸承座(68)、第二電機轉軸第一安裝孔(72)、上殼體第四軸承座(73)、上殼體第五軸承座(75)、上殼體第六軸承座(77)、第二推桿軸第一安裝孔(74)、第一推桿軸第一安裝孔(76)的截面形狀均為半圓形;第二推桿軸第一安裝孔(74)、第一推桿軸第一安裝孔(76)為通孔;上殼體第一軸承座(66)與上殼體第六軸承座(77)的半徑相等,且上殼體第一軸承座(66)、上殼體第六軸承座(77)、第一推桿軸第一安裝孔(76)的中心軸線重合;上殼體第二軸承座(67)與上殼體第五軸承座(75)的半徑相等,上殼體第二軸承座(67)、上殼體第五軸承座(75)的中心軸線重合,且與第二電機轉軸第一安裝孔(72)的中心軸線平行;上殼體第三軸承座(68)與上殼體第四軸承座(73)的半徑相等,上殼體第三軸承座(68)、上殼體第四軸承座(73)、第二推桿軸第一安裝孔(74)的中心軸線重合,且與第二電機轉軸第一安裝孔(72)的中心軸線平行。[0018] 下殼體(64)的內部為下殼體內部凹槽(89),下殼體內部凹槽(89)在下殼體上端面(Q3)上的截面為矩形;上殼體下端面(P3)和下殼體上端面(Q3)的形狀相同,安裝后二者重合;上殼體內部凹槽(78)在上殼體下端面(P3)上的截面與下殼體內部凹槽(89)在下殼體上端面(Q3)上的截面,形狀相同,安裝后二者重合;在下殼體前端面(Q1)側,下殼體上端面(Q3)上,依次設有下殼體第一軸承座(80)、下殼體第二軸承座(81)、下殼體第三軸承座(83),在下殼體第二軸承座(81)和下殼體第三軸承座(83)之間,設有第二電機轉軸第二安裝孔(82);在下殼體后端面(Q2)側,下殼體上端面(Q3)上,依次設有下殼體第四軸承座(84)、下殼體第五軸承座(86)、下殼體第六軸承座(88),在下殼體第四軸承座(84)與下殼體后端面(Q2)之間設有第二推桿軸第二安裝孔(85),下殼體第六軸承座(88)與下殼體后端面(Q2)之間設有第一推桿軸第二安裝孔(87);下殼體第一軸承座(80)、下殼體第二軸承座(81)、下殼體第三軸承座(83)、第二電機轉軸第二安裝孔(82)、下殼體第四軸承座(84)、下殼體第五軸承座(86)、下殼體第六軸承座(88)、第二推桿軸第二安裝孔(85)、第一推桿軸第二安裝孔(87)的截面形狀均為半圓形;第二推桿軸第二安裝孔(85)、第一推桿軸第二安裝孔(87)為通孔。[0019] 第二電機轉軸第一安裝孔(72)與第二電機轉軸第二安裝孔(82)半徑相等,安裝后二者中心軸線相互重合;第一推桿軸第一安裝孔(76)與第一推桿軸第二安裝孔(87)半徑相等,安裝后二者中心軸線相互重合;第二推桿軸第一安裝孔(74)與第二推桿軸第二安裝孔(85)半徑相等,安裝后二者中心軸線相互重合。[0020] 下殼體第一軸承座(80)、下殼體第六軸承座(88)與上殼體第六軸承座(77)的半徑相等,且下殼體第一軸承座(80)、下殼體第六軸承座(88)、第一推桿軸第二安裝孔(87)、上殼體第六軸承座(77)的中心軸線重合;下殼體第二軸承座(81)、下殼體第五軸承座(86)與上殼體第五軸承座(75)的半徑相等,下殼體第二軸承座(81)、下殼體第五軸承座(86)的中心軸線重合,且與第二電機轉軸第二安裝孔(82)的中心軸線平行;下殼體第三軸承座(83)、下殼體第四軸承座(84)與上殼體第三軸承座(68)的半徑相等,下殼體第三軸承座(83)、下殼體第四軸承座(84)、第二推桿軸第二安裝孔(85)、上殼體第三軸承座(68)的中心軸線重合;第一軸承(98)安裝在上殼體第一軸承座(66)和下殼體第一軸承座(80)之間;第二軸承(99)安裝在上殼體第二軸承座(67)和下殼體第二軸承座(81)之間;第三軸承(100)安裝在上殼體第三軸承座(68)和下殼體第三軸承座(83)之間;第四軸承(104)安裝在上殼體第四軸承座(73)和下殼體第四軸承座(84)之間;第五軸承(106)安裝在上殼體第五軸承座(75)和下殼體第五軸承座(86)之間;第六軸承(107)安裝在上殼體第六軸承座(77)和下殼體第六軸承座(88)之間。[0021] 第一推桿連接軸(91)的一端與第一推桿軸(2)固定連接,第一推桿軸(2)置于下殼體后端面(Q2)外側,且不與下殼體(64)接觸,第一推桿連接軸(91)的另一端依次穿過第六軸承(107)、第四齒輪(97)、第一軸承(98),第四齒輪(97)通過第二鍵(101)與第一推桿連接軸(91)固定連接。[0022] 齒輪軸(96)依次穿過第五軸承(106)、第三齒輪(95)、第二軸承(99),第三齒輪(95)通過第三鍵(102)與齒輪軸(96)固定連接。[0023] 第二齒輪(94)通過第四鍵(103)與第二電機轉軸(90)固定連接。[0024] 第二推桿連接軸(92)的一端與第二推桿軸(4)固定連接,第二推桿軸(4)置于下殼體后端面(Q2)外側,且不與下殼體(64)接觸,第二推桿連接軸(92)的另一端依次穿過第四軸承(104)、第一齒輪(93)、第三軸承(100),第一齒輪(93)通過第五鍵(105)與第二推桿連接軸(92)固定連接。[0025] 第一齒輪(93)、第二齒輪(94)、第三齒輪(95)、第四齒輪(97)均置于上殼體內部凹槽(78)和下殼體內部凹槽(89)中,且不與上殼體內部凹槽(78)和下殼體內部凹槽(89)接觸;第一齒輪(93)與第二齒輪(94)嚙合;第二齒輪(94)同時與第一齒輪(93)和第三齒輪(95)嚙合;第三齒輪(95)同時與第二齒輪(94)和第四齒輪(97)嚙合;第四齒輪(97)與第三齒輪(95)嚙合。[0026] 第一齒輪(93)的齒數(shù)與第四齒輪(97)的齒數(shù)相同;第二齒輪(94)的齒數(shù)與第三齒輪(95)的齒數(shù)相同。[0027] 第一推桿裝置由第一推桿軸(2)、第一推桿連接軸頸(60)和第一推桿桿頭(61)組成,第一推桿桿頭(61)為球形結構,第一推桿連接軸頸(60)為圓柱形結構,第一推桿桿頭(61)與第一推桿連接軸頸(60)的一端固定連接,第一推桿連接軸頸(60)的另一端與第一推桿軸(2)的一端固定連接,第一推桿軸(2)的另一端與第一推桿連接軸(91)的一端固定連接。[0028] 第二推桿裝置由第二推桿軸(4)、第二推桿連接軸頸(63)和第二推桿桿頭(62)組成,第二推桿桿頭(62)為球形結構,第二推桿連接軸頸(63)為圓柱形結構,第二推桿桿頭(62)與第二推桿連接軸頸(63)的一端固定連接,第二推桿連接軸頸(63)的另一端與第二推桿軸(4)的一端固定連接,第二推桿軸(4)的另一端與第二推桿連接軸(92)的一端固定連接。[0029] 太陽能電池板安裝基體由第一滑軌(6)、安裝基板(12)、第二滑軌(17)、第一滾輪安裝軸(108)、第二滾輪安裝軸(109)、滾輪裝置組成;安裝基板(12)為長方體結構;在安裝基板右端面(R3)上,靠近安裝基板后端面(R4)的一側固定有第一滾輪安裝軸(108);在安裝基板左端面(R5)上,靠近安裝基板后端面(R4)的一側固定有第二滾輪安裝軸(109);第一滾輪安裝軸(108)、第二滾輪安裝軸(109)均為圓柱形,二者中心軸線重合,并平行于安裝基板后端面(R4);在安裝基板下平面(R6)上,靠近安裝基板前端面(R2)的一側分別固定有第一滑軌(6)和第二滑軌(17);第一滑軌(6)和第二滑軌(17)均為長方體結構,其中心線重合且平行于安裝基板前端面(R2);第一滑軌(6)上設有第一滑軌槽(110),第一滑軌槽(110)截面為優(yōu)弧形狀,第一滑軌槽(110)的中心線平行于第一滑軌(6)的中心線;第二滑軌(17)上設有第二滑軌槽(111),第二滑軌槽(111)截面為優(yōu)弧形狀,第二滑軌槽(111)的中心線平行于第二滑軌(17)的中心線;第一推桿桿頭(61)置于第二滑軌槽(111)中;第二推桿桿頭(62)置于第一滑軌槽(110)中;第一滾輪安裝軸(108)與第二滾輪安裝軸(109)上分別裝有一套滾輪裝置,滾輪裝置由滾輪內圈(112)、滾輪輪體(113)、滾輪滾珠(114)組成,滾輪滾珠(114)置于滾輪內圈(112)和滾輪輪體(113)之間,第一滾輪安裝軸(108)與第二滾輪安裝軸(109)上分別與相應的滾輪內圈(112)配合;安裝在第一滾輪安裝軸(108)上的滾輪裝置置于第一滾動槽(9)中,安裝在第二滾輪安裝軸(109)上的滾輪裝置置于第二滾動槽(21)中。[0030] 與現(xiàn)有的太陽能電動汽車相比:本方案可以通過第一電機和水平位置調節(jié)裝置調節(jié)太陽能電池板在水平面內的方位角,通過第二電機和垂直位置調節(jié)裝置,調節(jié)太陽能電池板在垂直面內的方位角,從而使太陽能電池板與太陽光的角度,盡可能的接近直角,從而有效提高太陽能的轉換效率。附圖說明[0031] 圖1為太陽能電池板位置調整裝置的三維結構圖。[0032] 圖2為太陽能電池板位置調整裝置底座的爆炸圖。[0033] 圖3為太陽能電池板位置調整裝置第二側板的C向視圖。[0034] 圖4為太陽能電池板位置調整裝置第四側板的E向視圖。[0035] 圖5為圖1中A部分的放大圖。[0036] 圖6為太陽能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板位置調整裝置的右視圖。[0037] 圖7為圖6中G部分的放大圖。[0038] 圖8為太陽能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板位置調整裝置的正視圖。[0039] 圖9為圖8中H部分的放大圖。[0040] 圖10為太陽能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板位置調整裝置的仰視圖。[0041] 圖11為圖10中I部分的放大圖。[0042] 圖12為水平位置調節(jié)裝置的俯視圖。[0043] 圖13為水平位置調節(jié)裝置的J-J向剖視圖。[0044] 圖14為連接法蘭及齒圈的三維結構圖。[0045] 圖15為連接法蘭及齒圈的三維結構爆炸圖。[0046] 圖16為連接法蘭及齒圈的正視圖。[0047] 圖17為連接法蘭及齒圈的K-K向剖視圖。[0048] 圖18為行星架裝置的三維結構圖。[0049] 圖19為行星架裝置的三維結構爆炸圖。[0050] 圖20為水平位置調節(jié)裝置底座的三維結構爆炸圖。[0051] 圖21為水平位置調節(jié)裝置底座的三維結構圖。[0052] 圖22為水平位置調節(jié)裝置底座的俯視圖。[0053] 圖23為太陽能電池板垂直位置調整裝置和底座的三維結構圖。[0054] 圖24為圖23中L部分的放大圖。[0055] 圖25為減速器上殼體的三維結構圖。[0056] 圖26為減速器上殼體的正視圖。[0057] 圖27為減速器上殼體的后視圖。[0058] 圖28為減速器上殼體的仰視圖。[0059] 圖29為減速器下殼體的三維結構圖。[0060] 圖30為減速器下殼體的俯視圖。[0061] 圖31為太陽能電池板垂直位置調整裝置和底座的俯視圖。[0062] 圖32為圖31中M部分的放大圖。[0063] 圖33為太陽能電池板垂直位置調整裝置和底座N-N向剖視圖。[0064] 圖34為圖33中R部分的放大圖。[0065] 圖35為太陽能電池板垂直位置調整裝置和底座O-O向剖視圖。[0066] 圖36為太陽能電池板垂直位置調整裝置和底座P-P向剖視圖。[0067] 圖37為太陽能電池板垂直位置調整裝置和底座Q-Q向剖視圖。[0068] 圖38為太陽能電池板垂直位置調整裝置和底座S-S向剖視圖。[0069] 圖39為圖38中T部分的放大圖。[0070] 圖40為第一推桿裝置的正視圖。[0071] 圖41為第二推桿裝置的正視圖。[0072] 圖42為太陽能電池板安裝基體的俯視圖。[0073] 圖43為太陽能電池板安裝基體的仰視圖。[0074] 圖44為太陽能電池板安裝基體的正視圖。[0075] 圖45為太陽能電池板安裝基體的U-U向剖視圖。[0076] 圖46為滾輪的三維結構圖。[0077] 圖中:1、第一側板;2、第一推桿軸;3、上殼體;4、第二推桿軸;5、第二側板凹槽;6、第一滑軌;7、太陽能電池板;8、第二側板;9、第一滾動槽;10、第三側板;11、第四側板;12、安裝基板;13、第一底座底板;14、蓋片;15、第一螺栓;16、第一電機;17、第二滑軌;18、第四側板凹槽;19、第二電機;20、底座通孔;21、第二滾動槽;22、第一底板;23、第二螺栓;24、第三螺栓;25、固定法蘭;26、連接法蘭;27、第四螺栓;28、第一腳座;29、第二底座底板;30、第二底座外殼;31、第五螺栓;32、第一螺紋孔;33、齒圈;34、行星齒輪;35、第二螺紋孔;36、行星架連接柱;37、太陽輪;38、第一電機轉軸;39、第一鍵;40、行星齒輪軸;41、行星輪軸承;42、法蘭圓環(huán);43、滾珠;44、推力軸承;45、第二底板;46、第二底座凸臺;47、第一半圓槽;48、第一行星齒輪軸安裝孔;49、第二行星齒輪軸安裝孔;50、第三螺紋孔;51、第一電機軸孔;52、第四螺紋孔;53、第五螺紋孔;54、第六螺紋孔;55、第七螺紋孔;56、第八螺紋孔;57、第九螺紋孔;58、第二半圓槽;59、第二底座凹槽;60、第一推桿連接軸頸;61、第一推桿桿頭;62、第二推桿桿頭;63、第二推桿連接軸頸;64、下殼體;65、第二電機腳座;66、上殼體第一軸承座;67、上殼體第二軸承座;68、上殼體第三軸承座;69、第六螺栓;70、第七螺栓;71、第十螺紋孔;72、第二電機轉軸第一安裝孔;73、上殼體第四軸承座;74、第二推桿軸第一安裝孔;75、上殼體第五軸承座;76、第一推桿軸第一安裝孔;77、上殼體第六軸承座;78、上殼體內部凹槽;79、第十一螺紋孔;80、下殼體第一軸承座;81、下殼體第二軸承座;82、第二電機轉軸第二安裝孔;83、下殼體第三軸承座;84、下殼體第四軸承座;85、第二推桿軸第二安裝孔;86、下殼體第五軸承座;87、第一推桿軸第二安裝孔;88、下殼體第六軸承座;89、下殼體內部凹槽;90、第二電機轉軸;91、第一推桿連接軸;92、第二推桿連接軸;93、第一齒輪;94、第二齒輪;95、第三齒輪;96、齒輪軸;97、第四齒輪;98、第一軸承;99、第二軸承;100、第三軸承;

101、第二鍵;102、第三鍵;103、第四鍵;104、第四軸承;105、第五鍵;106、第五軸承;107、第六軸承;108、第一滾輪安裝軸;109、第二滾輪安裝軸;110、第一滑軌槽;111、第二滑軌槽;

112、滾輪內圈;113、滾輪輪體;114、滾輪滾珠。

[0078] 圖2中各面定義:B1、第一側板前端面;B2、第一側板左端面;B3、第一側板上端面;C1、第二側板前端面;C2、第二側板右端面;C3、第二側板上端面;D1、第三側板前端面;D2、第三側板左端面;D3、第三側板上端面;E1、第四側板前端面;E2、第四側板右端面;E3、第四側板上端面;F1、底座底板前端面;F2、底座底板左端面;F3、底座底板上端面;圖15中各面定義:G1、連接法蘭下端面;G2、連接法蘭內孔面;H1、法蘭圓環(huán)下端面;H2、法蘭圓環(huán)內孔面;

H3、法蘭圓環(huán)外端面;I1、齒圈外端面;圖19中各面定義:J1、第二底板上端面;K1、行星架連接柱上端面;L1、第一底板上端面;圖20中各面定義:M1、第二底座底板外側面;M2、第二底座底板上平面;N1、第二底座外殼外側面;N2、第二底座外殼上平面;N3、第二底座外殼內側面;

O1、第二底座凸臺外側面;O2、第二底座凸臺上平面;圖26-30中各面定義:P1、上殼體前端面;P2、上殼體后端面;P3、上殼體下端面;Q1、下殼體前端面;Q2、下殼體后端面;Q3、下殼體上端面;圖42-44中各面定義:R1、安裝基板上平面;R2、安裝基板前端面;R3、安裝基板右端面;R4、安裝基板后端面;R5、安裝基板左端面;R6、安裝基板下平面。

具體實施方案

[0079]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用于太陽能電動車的太陽能電池板二維度位置調整機構,為使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確,參照附圖對其進一步詳細說明。[0080] 一種用于太陽能電動車的太陽能電池板二維度位置調整機構,由底座、太陽能電池板安裝基體、水平位置調節(jié)裝置、垂直位置調節(jié)裝置組成。[0081] 如圖1-4所示,底座由第一側板(1)、第二側板(8)、第三側板(10)、第四側板(11)和第一底座底板(13)組成;第一側板(1)、第二側板(8)、第三側板(10)、第四側板(11)和第一底座底板(13)均為長方體結構;第一側板(1)與第三側板(10)形狀相同;第二側板(8)與第四側板(11)的外形相同;與第四側板前端面(E1)相對第四側板(11)的后端面的兩端分別與第一側板左端面(B2)和第三側板左端面(D2)固定連接;第二側板前端面(C1)分別與第一側板(1)的右端面和第三側板(10)的右端面固定連接;第一側板(1)和第三側板(10)相互平行;第二側板(8)和第四側板(11)相互平行;第一側板前端面(B1)與第二側板右端面(C2)和第四側板右端面(E2)共平面;第三側板(10)的后端面與第二側板(8)的左端面和第四側板(11)的左端面共平面;第一側板(1)的下端面、第二側板(8)的下端面、第三側板(10)的下端面、第四側板(11)的下端面均與第一底座底板(13)的下端面共平面;第一側板(1)后端面與底座底板前端面(F1)固定連接;第二側板前端面(C1)與第一底座底板(13)的右端面固定連接;第三側板前端面(D1)與第一底座底板(13)的后端面固定連接;第四側板(11)的后端面與底座底板左端面(F2)固定連接。[0082] 在第二側板上端面(C3)上,設有第二側板凹槽(5),第二側板凹槽(5)為矩形,位于靠近第二側板右端面(C2)的一側;在第二側板前端面(C1)上,設有第一滾動槽(9),第一滾動槽(9)為矩形槽,位于靠近第二側板(8)的左端面的一側,第一滾動槽(9)的中心線平行于第二側板上端面(C3),其一端穿過第二側板(8)的左端面;在第四側板上端面(E3)上,設有第四側板凹槽(18),第四側板凹槽(18)為矩形,位于靠近第四側板右端面(E2)的一側;在第四側板(11)的后端面上,設有第二滾動槽(21),第二滾動槽(21)為矩形槽,位于靠近第四側板(11)的左端面的一側,第二滾動槽(21)的中心線平行于第四側板的上端面(E3),其一端穿過第四側板(11)的左端面。[0083] 第二側板凹槽(5)與第四側板凹槽(18)形狀相同,第二側板凹槽(5)中心軸線與第四側板凹槽(18)中心軸線重合;第一滾動槽(9)與第二滾動槽(21)的形狀相同,它們的中心線相互平行,且距離底座底板上端面(F3)的距離相等;第一底座底板(13)的中間位置設有底座通孔(20)。

[0084] 水平位置調節(jié)裝置由第一電機(16)、行星齒輪機構、連接法蘭裝置、水平位置調節(jié)裝置底座、滾珠(43)、推力軸承(44)組成。[0085] 如圖5、圖12-13、圖18-19所示,行星架由第一底板(22)、3根行星架連接柱(36)、3根行星齒輪軸(40)和第二底板(45)組成;第一底板(22)和第二底板(45)均為圓柱形結構,第一底板(22)中間設有第一電機軸孔(51),第一電機軸孔(51)的中心軸線與第一底板(22)的中心軸線重合,在第一電機軸孔(51)的四周設有均勻布置著6個第四螺紋孔(52);在第一底板上端面(L1)外側均勻布置有3個第二行星齒輪軸安裝孔(49)和3個第三螺紋孔(50),在每個第二行星齒輪軸安裝孔(49)的周圍均設有3個均勻布置的第五螺紋孔(53)。[0086] 第二底板上端面(J1)外側均勻布置有3個第一行星齒輪軸安裝孔(48)和3個第七螺紋孔(55),第一行星齒輪軸安裝孔(48)為盲孔,第七螺紋孔(55)為通孔;各第一行星齒輪軸安裝孔(48)的中心軸線分別與對應的第二行星齒輪軸安裝孔(49)的中心軸線重合,各第七螺紋孔(55)的中心軸線分別與對應的第三螺紋孔(50)的中心軸線重合。[0087] 行星架連接柱(36)為柱狀結構,中間設有第六螺紋孔(54),第六螺紋孔(54)的中心軸線分別與各自對應的第三螺紋孔(50)的中心軸線重合。[0088] 3根第一螺栓(15)依次穿過第三螺紋孔(50)、第六螺紋孔(54)、第七螺紋孔(55),將第一底板(22)、行星架連接柱(36)和第二底板(45)固定連接。[0089] 行星齒輪軸(40)穿過第二行星齒輪軸安裝孔(49),一端置于第一行星齒輪軸安裝孔(48)中,另一端在第二行星齒輪軸安裝孔(49)中,由蓋片(14)固定,各蓋片(14)分別通過3根第二螺栓(23)固定在第一底板(22)上;行星齒輪軸(40)上安裝有行星輪軸承(41),行星輪軸承(41)的外部裝有行星齒輪(34),行星齒輪(34)同時與齒圈(33)和太陽輪(37)嚙合。

[0090] 第一電機(16)穿過底座通孔(20)通過6根第三螺栓(24)和固定法蘭(25)與第一底板(22)固定連接,第一電機轉軸(38)通過第一鍵(39)與太陽輪(37)固定連接。[0091] 如圖6-17,連接法蘭裝置由連接法蘭(26)、法蘭圓環(huán)(42)組成,連接法蘭(26)、法蘭圓環(huán)(42)均為圓環(huán)狀,連接法蘭(26)的內孔直徑與法蘭圓環(huán)(42)的內孔直徑相等,連接法蘭(26)的外徑大于法蘭圓環(huán)(42)的外徑,法蘭圓環(huán)(42)的上端面與連接法蘭下端面(G1)固定連接,二者中心軸線相互重合;連接法蘭下端面(G1)上均勻分布有8個第二螺紋孔(35),第二螺紋孔(35)為通孔,且不與法蘭圓環(huán)(42)干涉;法蘭圓環(huán)外端面(H3)上設有第一半圓槽(47);齒圈外端面(I1)與法蘭圓環(huán)內孔面(H2)固定連接,齒圈(33)與法蘭圓環(huán)(42)的中心軸線重合,齒圈(33)與行星齒輪(34)處于嚙合狀態(tài);8根第四螺栓(27)通過第二螺紋孔(35)將連接法蘭(26)與第一底座底板(13)固定連接;法蘭圓環(huán)下端面(H1)與推力軸承(44)的一端接觸。[0092] 如圖6-13、圖20-22,水平位置調節(jié)裝置底座由3個第一腳座(28)、第二底座底板(29)、第二底座外殼(30)、第二底座凸臺(46)組成;第二底座底板(29)為圓柱形結構;3個第一腳座(28)均與第二底座底板外側面(M1)固定連接;第一腳座(28)上設有第一螺紋孔(32),用于與車身固定連接;第二底座外殼(30)為圓環(huán)形結構,在其一端內部設有第二半圓槽(58),在第二半圓槽(58)上設有第八螺紋孔(56),第八螺紋孔(56)為通孔,并通過第五螺栓(31)封閉;第二半圓槽(58)靠近第二底座外殼上平面(N2),第二底座外殼(30)通過與第二底座外殼上平面(N2)相對的下平面與第二底座底板上平面(M2)固定連接,第二底座外殼外側面(N1)與第二底座底板外側面(M1)在俯視圖的投影重合;第二底座凸臺(46)為圓柱形結構,在第二底座凸臺上平面(O2)上均勻分布有3個第九螺紋孔(57),第二底座凸臺(46)通過下平面與第二底座底板上平面(M2)固定連接,第二底座底板(29)、第二底座外殼(30)和第二底座凸臺(46)的中心軸線重合;第二底座凸臺外側面(O1)與第二底座外殼內側面(N3)之間形成第二底座凹槽(59),推力軸承(44)安裝在第二底座凹槽(59)中;各第九螺紋孔(57)的中心軸線分別與各第三螺紋孔(50)、第六螺紋孔(54)、第七螺紋孔(55)的中心軸線重合;3根第一螺栓(15)依次穿過各第三螺紋孔(50)、第六螺紋孔(54)、第七螺紋孔(55),經(jīng)各第九螺紋孔(57),將第一底板(22)、行星架連接柱(36)、第二底板(45)與第二底座凸臺(46)固定連接在一起;第一半圓槽(47)與第二半圓槽(58)半徑相等,且中心軸線重合,第一半圓槽(47)與第二半圓槽(58)配合形成滾珠(43)的圓形滾道,法蘭圓環(huán)(42)可通過滾珠(43)繞法蘭圓環(huán)(42)的中心軸線旋轉。[0093] 如圖1、23-41,垂直位置調節(jié)裝置由第二電機(19)和傳動裝置組成;第二電機(19)為旋轉電機,通過第二電機腳座(65)和第七螺栓(70)固定在第一底座底板(13)上;傳動裝置包括減速器、第一推桿裝置、第二推桿裝置。[0094] 減速器由上殼體(3)、下殼體(64)、第一推桿連接軸(91)、第二推桿連接軸(92)、第一齒輪(93)、第二齒輪(94)、第三齒輪(95)、齒輪軸(96)、第四齒輪(97)、第一軸承(98)、第二軸承(99)、第三軸承(100)、第二鍵(101)、第三鍵(102)、第四鍵(103)、第四軸承(104)、第五鍵(105)、第五軸承(106)、第六軸承(107)組成;下殼體(64)固定在第一底座底板(13)上,上殼體(3)通過第六螺栓(69)與下殼體(64)固定連接。[0095] 上殼體(3)的內部為上殼體內部凹槽(78),上殼體內部凹槽(78)在上殼體下端面(P3)上的截面為矩形;在上殼體前端面(P1)側,上殼體下端面(P3)上,依次設有上殼體第一軸承座(66)、上殼體第二軸承座(67)、上殼體第三軸承座(68),在上殼體第二軸承座(67)和上殼體第三軸承座(68)之間,設有第二電機轉軸第一安裝孔(72);在上殼體后端面(P2)側,上殼體下端面(P3)上,依次設有上殼體第四軸承座(73)、上殼體第五軸承座(75)、上殼體第六軸承座(77),在上殼體第四軸承座(73)與上殼體后端面(P2)之間設有第二推桿軸第一安裝孔(74),上殼體第六軸承座(77)與上殼體后端面(P2)之間設有第一推桿軸第一安裝孔(76);上殼體第一軸承座(66)、上殼體第二軸承座(67)、上殼體第三軸承座(68)、第二電機轉軸第一安裝孔(72)、上殼體第四軸承座(73)、上殼體第五軸承座(75)、上殼體第六軸承座(77)、第二推桿軸第一安裝孔(74)、第一推桿軸第一安裝孔(76)的截面形狀均為半圓形;第二推桿軸第一安裝孔(74)、第一推桿軸第一安裝孔(76)為通孔。[0096] 上殼體第一軸承座(66)與上殼體第六軸承座(77)的半徑相等,且上殼體第一軸承座(66)、上殼體第六軸承座(77)、第一推桿軸第一安裝孔(76)的中心軸線重合;上殼體第二軸承座(67)與上殼體第五軸承座(75)的半徑相等,上殼體第二軸承座(67)、上殼體第五軸承座(75)的中心軸線重合,且與第二電機轉軸第一安裝孔(72)的中心軸線平行;上殼體第三軸承座(68)與上殼體第四軸承座(73)的半徑相等,上殼體第三軸承座(68)、上殼體第四軸承座(73)、第二推桿軸第一安裝孔(74)的中心軸線重合,且與第二電機轉軸第一安裝孔(72)的中心軸線平行。[0097] 下殼體(64)的內部為下殼體內部凹槽(89),下殼體內部凹槽(89)在下殼體上端面(Q3)上的截面為矩形;上殼體下端面(P3)和下殼體上端面(Q3)的形狀相同,安裝后二者重合;上殼體內部凹槽(78)在上殼體下端面(P3)上的截面與下殼體內部凹槽(89)在下殼體上端面(Q3)上的截面,形狀相同,安裝后二者重合;在下殼體前端面(Q1)側,下殼體上端面(Q3)上,依次設有下殼體第一軸承座(80)、下殼體第二軸承座(81)、下殼體第三軸承座(83),在下殼體第二軸承座(81)和下殼體第三軸承座(83)之間,設有第二電機轉軸第二安裝孔(82);在下殼體后端面(Q2)側,下殼體上端面(Q3)上,依次設有下殼體第四軸承座(84)、下殼體第五軸承座(86)、下殼體第六軸承座(88),在下殼體第四軸承座(84)與下殼體后端面(Q2)之間設有第二推桿軸第二安裝孔(85),下殼體第六軸承座(88)與下殼體后端面(Q2)之間設有第一推桿軸第二安裝孔(87);下殼體第一軸承座(80)、下殼體第二軸承座(81)、下殼體第三軸承座(83)、第二電機轉軸第二安裝孔(82)、下殼體第四軸承座(84)、下殼體第五軸承座(86)、下殼體第六軸承座(88)、第二推桿軸第二安裝孔(85)、第一推桿軸第二安裝孔(87)的截面形狀均為半圓形;第二推桿軸第二安裝孔(85)、第一推桿軸第二安裝孔(87)為通孔。[0098] 第二電機轉軸第一安裝孔(72)與第二電機轉軸第二安裝孔(82)半徑相等,安裝后二者中心軸線相互重合;第一推桿軸第一安裝孔(76)與第一推桿軸第二安裝孔(87)半徑相等,安裝后二者中心軸線相互重合;第二推桿軸第一安裝孔(74)與第二推桿軸第二安裝孔(85)半徑相等,安裝后二者中心軸線相互重合。[0099] 下殼體第一軸承座(80)、下殼體第六軸承座(88)與上殼體第六軸承座(77)的半徑相等,且下殼體第一軸承座(80)、下殼體第六軸承座(88)、第一推桿軸第二安裝孔(87)、上殼體第六軸承座(77)的中心軸線重合;下殼體第二軸承座(81)、下殼體第五軸承座(86)與上殼體第五軸承座(75)的半徑相等,下殼體第二軸承座(81)、下殼體第五軸承座(86)的中心軸線重合,且與第二電機轉軸第二安裝孔(82)的中心軸線平行;下殼體第三軸承座(83)、下殼體第四軸承座(84)與上殼體第三軸承座(68)的半徑相等,下殼體第三軸承座(83)、下殼體第四軸承座(84)、第二推桿軸第二安裝孔(85)、上殼體第三軸承座(68)的中心軸線重合;第一軸承(98)安裝在上殼體第一軸承座(66)和下殼體第一軸承座(80)之間;第二軸承(99)安裝在上殼體第二軸承座(67)和下殼體第二軸承座(81)之間;第三軸承(100)安裝在上殼體第三軸承座(68)和下殼體第三軸承座(83)之間;第四軸承(104)安裝在上殼體第四軸承座(73)和下殼體第四軸承座(84)之間;第五軸承(106)安裝在上殼體第五軸承座(75)和下殼體第五軸承座(86)之間;第六軸承(107)安裝在上殼體第六軸承座(77)和下殼體第六軸承座(88)之間。[0100] 第一推桿連接軸(91)的一端與第一推桿軸(2)固定連接,第一推桿軸(2)置于下殼體后端面(Q2)外側,且不與下殼體(64)接觸,第一推桿連接軸(91)的另一端依次穿過第六軸承(107)、第四齒輪(97)、第一軸承(98),第四齒輪(97)通過第二鍵(101)與第一推桿連接軸(91)固定連接。[0101] 齒輪軸(96)依次穿過第五軸承(106)、第三齒輪(95)、第二軸承(99),第三齒輪(95)通過第三鍵(102)與齒輪軸(96)固定連接。[0102] 第二齒輪(94)通過第四鍵(103)與第二電機轉軸(90)固定連接。[0103] 第二推桿連接軸(92)的一端與第二推桿軸(4)固定連接,第二推桿軸(4)置于下殼體后端面(Q2)外側,且不與下殼體(64)接觸,第二推桿連接軸(92)的另一端依次穿過第四軸承(104)、第一齒輪(93)、第三軸承(100),第一齒輪(93)通過第五鍵(105)與第二推桿連接軸(92)固定連接。[0104] 第一齒輪(93)、第二齒輪(94)、第三齒輪(95)、第四齒輪(97)均置于上殼體內部凹槽(78)和下殼體內部凹槽(89)中,且不與上殼體內部凹槽(78)和下殼體內部凹槽(89)接觸;第一齒輪(93)與第二齒輪(94)嚙合;第二齒輪(94)同時與第一齒輪(93)和第三齒輪(95)嚙合;第三齒輪(95)同時與第二齒輪(94)和第四齒輪(97)嚙合;第四齒輪(97)與第三齒輪(95)嚙合。[0105] 第一齒輪(93)的齒數(shù)與第四齒輪(97)的齒數(shù)相同;第二齒輪(94)的齒數(shù)與第三齒輪(95)的齒數(shù)相同。[0106] 第一推桿裝置由第一推桿軸(2)、第一推桿連接軸頸(60)和第一推桿桿頭(61)組成,第一推桿桿頭(61)為球形結構,第一推桿連接軸頸(60)為圓柱形結構,第一推桿桿頭(61)與第一推桿連接軸頸(60)的一端固定連接,第一推桿連接軸頸(60)的另一端與第一推桿軸(2)的一端固定連接,第一推桿軸(2)的另一端與第一推桿連接軸(91)的一端固定連接。[0107] 第二推桿裝置由第二推桿軸(4)、第二推桿連接軸頸(63)和第二推桿桿頭(62)組成,第二推桿桿頭(62)為球形結構,第二推桿連接軸頸(63)為圓柱形結構,第二推桿桿頭(62)與第二推桿連接軸頸(63)的一端固定連接,第二推桿連接軸頸(63)的另一端與第二推桿軸(4)的一端固定連接,第二推桿軸(4)的另一端與第二推桿連接軸(92)的一端固定連接。[0108] 如圖1,42-46,太陽能電池板安裝基體由第一滑軌(6)、安裝基板(12)、第二滑軌(17)、第一滾輪安裝軸(108)、第二滾輪安裝軸(109)、滾輪裝置組成;安裝基板(12)為長方體結構;太陽能電池板(7)固定在安裝基板上平面(R1)上;在安裝基板右端面(R3)上,靠近安裝基板后端面(R4)的一側固定有第一滾輪安裝軸(108);在安裝基板左端面(R5)上,靠近安裝基板后端面(R4)的一側固定有第二滾輪安裝軸(109);第一滾輪安裝軸(108)、第二滾輪安裝軸(109)均為圓柱形,二者中心軸線重合,并平行于安裝基板后端面(R4);在安裝基板下平面(R6)上,靠近安裝基板前端面(R2)的一側分別固定有第一滑軌(6)和第二滑軌(17);第一滑軌(6)和第二滑軌(17)均為長方體結構,其中心線重合且平行于安裝基板前端面(R2);第一滑軌(6)上設有第一滑軌槽(110),第一滑軌槽(110)截面為優(yōu)弧形狀,第一滑軌槽(110)的中心線平行于第一滑軌(6)的中心線;第二滑軌(17)上設有第二滑軌槽(111),第二滑軌槽(111)截面為優(yōu)弧形狀,第二滑軌槽(111)的中心線平行于第二滑軌(17)的中心線;第一推桿桿頭(61)置于第二滑軌槽(111)中;第二推桿桿頭(62)置于第一滑軌槽(110)中;第一滾輪安裝軸(108)與第二滾輪安裝軸(109)上分別裝有一套滾輪裝置,滾輪裝置由滾輪內圈(112)、滾輪輪體(113)、滾輪滾珠(114)組成,滾輪滾珠(114)置于滾輪內圈(112)和滾輪輪體(113)之間,第一滾輪安裝軸(108)與第二滾輪安裝軸(109)上分別與相應的滾輪內圈(112)配合;安裝在第一滾輪安裝軸(108)上的滾輪裝置置于第一滾動槽(9)中,安裝在第二滾輪安裝軸(109)上的滾輪裝置置于第二滾動槽(21)中。[0109] 本發(fā)明的工作原理如下:當停車且需要調節(jié)太陽能電池板的水平方位角時,給第一電機(16)通電,第一電機(16)旋轉,通過第一鍵(39)帶動太陽輪(37)旋轉,由于第一底板(22)、行星架連接柱(36)、第二底板(45)經(jīng)3根第一螺栓(15)與第二底座凸臺(46)固定連接;第二底座凸臺(46)與第二底座底板(29)經(jīng)第一腳座(28)與車體固定連接;因此行星架不能轉動,此時,太陽輪(37)通過行星齒輪(34)帶動齒圈(33)旋轉,齒圈(33)與法蘭圓環(huán)(42)固定連接,法蘭圓環(huán)(42)通過滾珠(43)繞第一電機轉軸(38)的中心軸線旋轉,法蘭圓環(huán)(42)與連接法蘭(26)固定連接,連接法蘭(26)又與第一底座底板(13)固定連接,由此可帶動底座及太陽能電池板(7)在水平面內旋轉。

[0110] 當停車且需要調節(jié)太陽能電池板在垂直面內的角度時,給第二電機(19)通電,第二電機轉軸(90)旋轉,第二電機轉軸(90)通過第四鍵(103)帶動第二齒輪(94)旋轉,第二齒輪(94)同時帶動第一齒輪(93)和第三齒輪(95)旋轉,第三齒輪(95)帶動第四齒輪(97)旋轉,第一齒輪(93)通過第二推桿連接軸(92)帶動第二推桿軸(4)旋轉,第四齒輪(97)通過第一推桿連接軸(91)帶動第一推桿軸(2)旋轉,由于從第二齒輪(94)到第四齒輪(97)的運動傳遞過程中,比從第二齒輪(94)到第一齒輪(93)的傳遞多了一對齒輪,第一推桿軸(2)的旋轉方向與第二推桿軸(4)的旋轉方向相反;且由于第一齒輪(93)的齒數(shù)與第四齒輪(97)的齒數(shù)相同;第二齒輪(94)的齒數(shù)與第三齒輪(95)的齒數(shù)相同,第一推桿軸(2)與第二推桿軸(4)轉過的角度相同;從而帶動第一推桿桿頭(61)在第二滑軌槽(111)中左右移動;帶動第二推桿桿頭(62)在第一滑軌槽(110)中左右移動;第一滾輪安裝軸(108)通過滾輪裝置相應的在第一滾動槽(9)中前后移動,第二滾輪安裝軸(109)通過滾輪裝置相應的在第二滾動槽(21)中前后移動,最終實現(xiàn)第一底座底板(13)在垂直方向上的位置調節(jié),由此實現(xiàn)太陽能電池板(7)在垂直方向上的位置調節(jié)。[0111] 通過上述兩個維度的調節(jié),可實現(xiàn)太陽能電池板(7)盡可能與太陽光垂直,達到充分利用太陽能發(fā)電的目的。[0112] 當汽車行駛時,給第二電機(19)電,使第一滑軌(6)的外端置于第二側板凹槽(5)中,第二滑軌(17)的外端置于第四側板凹槽(18)中,此時,太陽能電池板(7)平行于第一底座底板(13),這可以在減小整車風阻的同時,保護太陽能電池板(7)。



聲明:
“用于太陽能電動車的太陽能電池板二維度位置調整機構”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yè)用途,請聯(lián)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fā)明人(作者)
分享 0
         
舉報 0
收藏 0
反對 0
點贊 0
全國熱門有色金屬技術推薦
展開更多 +

 

中冶有色技術平臺微信公眾號
了解更多信息請您掃碼關注官方微信
中冶有色技術平臺微信公眾號中冶有色技術平臺

最新更新技術

報名參會
更多+

報告下載

第二屆中國微細粒礦物選礦技術大會
推廣

熱門技術
更多+

衡水宏運壓濾機有限公司
宣傳
環(huán)磨科技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宣傳

發(fā)布

在線客服

公眾號

電話

頂部
咨詢電話:
010-88793500-807
專利人/作者信息登記